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长庆地区靖边气田水平井钻井中遇到的地层造浆、垮塌、钻头泥包等问题,分析钻井液的技术难点,选用一定模数的硅酸盐与有机抑制剂复配,研制出强抑制无土相防塌硅酸盐钻井液体系.确定了体系基本配方并对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在靖平33-01井和靖平34-11井等多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室内外实验结果表明,体系抑制性、防塌性、润滑性良好.  相似文献   
32.
Ag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soda-lime silicate glass were fabricated by ion-exchange and subse-quently annealing method. Z-scan technique, femtosecond time-resolved optical Kerr effect (OKE) technique and femtosecond pump-probe experimen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aser wavelength and laser pulse duration as well as annealing temperature on the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and ultrafast dynamics of the composi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ird-order susceptibility of Ag nanoparticles composite glass measured by 400 nm pulse source is larger than that measured by 800 nm pulse source due to an enhancement effect of local field nea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f Ag nanoparticles in silicate glass. The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measured by ns laser source is abou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at measured from fs pulse.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and ultrafast dynamics of the composites. Third-order nonlinear susceptibility up to 10^-l0 esu and fast relaxation process up to 0.2 ps have been obtained in Ag nanoparticles doped glass.  相似文献   
33.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 ℃、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以硅酸钠和氯化铁溶液为原料制备硅酸铁调湿材料,采用FTIR、XRD、SEM、BET等技术对所制调湿材料进行表征,并测定其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呈无定形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大、平均孔径较小;硅酸钠的模数影响调湿材料在低湿环境下的吸湿性能,由模数为1的硅酸钠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具有较好的自调湿性能;硅酸铁调湿材料在20℃和相对湿度为84%的环境下吸湿容量高达120%,吸湿平衡时间约为240h;在相对湿度为84%下达到吸湿平衡的材料在相对湿度为32%的环境下放湿90h左右可达到放湿平衡,在50℃恒温干燥放湿5h可实现完全放湿;所制硅酸铁调湿材料具有吸湿量大和吸放湿速率快的特性,其性能明显优于硅胶和分子筛等传统的调湿材料。  相似文献   
35.
首次应用微波法合成了系列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Sr2MgSi2O7/Eu02.+01,RE03.0+2(RE^3+=Dy^3+,Ho^3+,Ce^3+,Er^3+,Nd^3+),对材料进行了XRD,SEM、激发和发射光谱、余辉衰减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激发峰是由250~450 nm的宽激发带组成,其中,掺杂Dy^3+,Er^3+,Nd^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均为主激发峰位于310,356 nm处的宽带谱,掺杂Ce^3+的激发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280,330,360 nm处的宽带光谱,掺杂Ho^3+的激发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315,360,400 nm的宽带光谱;发射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465 nm处的宽带发射谱,该发光归属于Eu2+的4f65d→4f7的允许电偶极宽带跃迁,并且随着Er^3+,Dy^3+,Nd^3+,Ce^3+,Ho^3+的顺序发光强度逐渐降低.余辉衰减曲线显示初始发光亮度最高,余辉时间最长的是Sr2MgSi2O7/Eu02.0+1,Nd03.0+2.  相似文献   
36.
以硅酸钠为原料,乙酸乙酯为酸化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单分散球形SiO2颗粒。以粒径和球形度为考察对象,讨论了工艺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硅酸钠浓度2%,搅拌速度400r/min,乙醇浓度7%,NaCl浓度1.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产物经TEM、XRD表征表明:SiO2颗粒基本为单分散、球形,平均粒径为120nm,且为无定形结构。  相似文献   
37.
稀土掺杂对硅酸盐玻璃折射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相高温烧结法制备了掺铒、铒镱共掺和铒镱钕共掺硅酸盐玻璃.测量了玻璃样品不同波长光源照射时的折射率,讨论了稀土掺杂成分和浓度对折射率的影响.单掺铒样品为正常色散,铒浓度增高折射率变大.铒镱共掺样品中铒浓度较低时,折射率随掺镱浓度提高而增大,并出现反常色散现象;铒浓度较高时,不仅有反常色散现象,而且镱浓度继续增高,出现两个吸收带.铒镱钕共掺硅酸盐玻璃样品的折射率随钕浓度提高,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8.
土钵培养法筛选硅酸盐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种硅酸盐细菌菌株用土钵培养法进行筛选,分别在培养30、60、90、180d用火焰光度计测定土壤中钾离子含量;在所有研究的30种菌株中,菌株新6在土钵培养60d后检测出最高的土壤有效钾净增率22.1%;菌株F1具有最高的总土壤有效钾净增率20%;对土壤总有效钾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14种菌株具有显著的解钾能力。  相似文献   
39.
用聚合硅酸铁处理砷化镓晶片生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制的无机高分子聚合硅酸铁(PFSS),对砷化镓生产中的含砷废水进行了混凝处理。实验考察了n(Fe)/n(Si)、熟化时间、使用量、出水pH值等对PFSS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与通常所用的几种混凝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n(Fe)/n(Si)为1∶(0.5~1)、熟化时间为5~7d、使用量为8~12mg/L、出水pH值为6~8时,效果较好,且除砷效果优于常规混凝剂。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 BaSiO_3和 BaCO_3酸解条件。以百里酚兰为指示剂,分析可溶性硅酸盐体系中混合碱的方法,较之氯化钡法,双指示剂法及系数校正法快速、准确,相对误差在0.2%以下。解决了可溶性硅酸盐体系混合碱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