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沼液作为一种有机肥,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及氨基酸、腐殖酸、吲哚乙酸等物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投入。生物炭是生物质经高温裂解产生的化学性质稳定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物质,能缓释沼液的养分。采用沼液与生物炭混施杨树人工林,探讨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甲螨(oribatida)个体密度的响应,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土壤动物及其生态过程,以及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张海涛 《太原科技》2012,(10):56-58
以阳城县山茱萸种植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总结出山茱萸苗木培育、栽植管理技术的要点及采收与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3.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 N1, N2, N3),增加氮量分别为0、60 、120 和240 kg·hm-2·a-1。通过3 a监测发现,2005年各处理的年凋落量分别是2 427.50、2 238.10、2 286.66和2 599.50 kg·hm-2,2006年凋落量分别是1 008.83、1 164.10、1 147.30和976.47 kg·hm-2,2007年凋落量分别是1 557.85、1 445.60、1 595.85和1 555.85 kg·hm-2。从3 a的试验时间来看,凋落物总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高氮处理(N3)前期提高凋落物量的作用比较明显,但随后逐渐表现为抑制作用;中氮处理(N2)逐渐表现为增加凋落物量的作用,低氮处理(N1)作用不明显。不同水平的氮沉降处理对凋落物各组分存在不同影响, N2处理对增加叶凋落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N1和N3处理表现为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均表现出降低枝和皮凋落量的作用,但对落果和碎屑物有显著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4.
以贵州喀斯特山地3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刺槐林、滇柏林、刺槐滇柏混交林)和未造林对照标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林分的土壤酶活性与林下草本层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多酚氧化酶外,未造林对照地的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低。(2)林下草本层特征值中,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p)及物种丰富度指数(R)间呈相同变化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C’)则相反。(3)土壤酶种类不同,其与林下草本层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H、Ep、R、C’之间的相关程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H、Ep、R、C’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索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的生长动态和树干形质特征,为其大径材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年生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为对象,选取9株西南桦和10株红椎样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混交林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径阶蓄积构成、干形、冠高比和树干分杈率等。【结果】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3~7年和第3~9年;红椎平均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在第4~8年,优势木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3年开始,直至第11年仍未结束。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1~7年和第1~8年;红椎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主要在第3~7年,优势木树高的生长速生期在第1~7年。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0.01 m;)起始时间分别在第6年和第5年,二者直到第11年仍未结束。在造林后11年内,红椎平均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仍处于缓慢增长期。从第4年起,西南桦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开始显著高于红椎平均木对应生长量(P<0.05);西南桦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从第5、8、5年开始显著高于红椎优势木对应总生长量(P<0.05)。二元材积模型(V=a×10-4×Db×Hc)对西南桦与红椎的单株材积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在11年生混交林中,西南桦和红椎的径阶蓄积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西南桦和红椎优良级干形的林木比率分别为67.71%和97.31%,两树种树干分杈率均低于6.0%。【结论】在中幼龄期,西南桦处于混交林上层。西南桦与红椎的"丛状行间"同龄混交经营,有利于塑造西南桦与红椎的优良树干形质和林木生活力。西南桦与红椎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生期比其平均木的速生期长。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了截干萌芽对银杏高生长、单叶干重、单株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第一次截干后,银杏高生长量比对照高,第二次截干后,距地30 cm 截干的处理高生长也超过对照,约为对照的127 % ;②截干后,银杏单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③第一次截干后,银杏单株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第二次截干后,30 cm 截干高度的处理单株叶产量约为对照的112 % ,且随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叶产量有随着增加的趋势;④截干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截干高度的增加,黄酮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为使银杏叶用园管理方便和获得较高的叶产量和较好的叶质量,建议银杏叶用园应采取截干萌芽这一矮林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28.
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江西武功山林场定位研究的调查材料,对以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和以传统育林法所培育的两种杉木林分,在物种多样性以及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杉木林地的物种多样性有着明显有恢复作用。以残留管理育林法所培育的林分,不仅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已超过江西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下限,而且还具备良好的垂直结构及较高的生境多样性。因此,在我国南方林区,全面推广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这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营林措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从本质上解释人工林下植被变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3种不同间伐强度(强度:74%,中度:50%和弱度:34%)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控制因子。【结果】间伐8a后,杉木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间伐措施能明显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这种效应在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表现尤为突出;间伐不仅能显著改变杉木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Whittakerβ多样性,而且也能明显改变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这种作用在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最强;冗余分析(RDA)结果揭示了土壤碳氮比和乔木胸高断面积是影响杉木林下灌木层物种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而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的最显著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乔木胸高断面积。【结论】间伐措施,特别是高强度的间伐措施能显著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以及草本层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可能对杉木人工林的生态过程和林木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0.
在宽窄行(2m×1.5 m+8m)栽植模式下,分析了间作紫花苜蓿(M1)对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长和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紫花苜蓿4a后,纸浆林林木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林分蓄积总生长量较间作棉花、小麦宽窄行栽植模式(M2)增长了6.04%、2.53%、13.33%与12.07%,较传统纸浆林栽植模式(M3)增长了28.18%、26.47%、70.00%与10.27%;M1、M2、M3处理下,0~60 cm各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与间作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3种模式之间比较,M1、M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高于M3;在比较经济效益后发现,M1模式4 a的总净收入最高,达到78 043.56元/hm2,较M2、M3分别提高了3.97%和38.73%.因此,可以在相似立地条件地区大规模推广间作紫花苜蓿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