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2.
塔中隆起断裂差异分段、分期变形特征及其控制机理是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但一直以来缺乏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在详细的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塔中隆起主要断裂的分段差异特征,甄别断裂活动期次,进一步探讨了塔中隆起断裂差异变形的控制机理。塔中逆冲断裂多具有分段差异变形特征,体现为沿断裂走向基底卷入和膏盐层滑脱型并存;加里东早期,塔中逆冲断裂在局部构造段存在伸展正断层的活动证据;加里东中期Ⅲ幕,NW向逆冲变形最为强烈,同时大规模发育以NE向走滑断裂;海西早期之后逆冲变形仅存在于部分断裂的局部构造分段。本文研究表明,塔中地区基底构造具有横向差异性,这可能是其下古生界差异变形特征的基础;此外,塔中隆起变形强度也存在分段差异性,其横向差异收缩作用是主要断裂变形差异和活动差异的主控因素,也可能是北东向走滑调节断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成塔中地区输导网络格架的输导体包括断裂、不整合面、裂缝和孔隙等。利用分形方法,对塔中地区4个重要构造面的断裂体系进行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顶(Tg5′)的分形维数最高,为1.39;其次是寒武系膏盐岩层顶(Tg7),为1.24;最小的是石炭系生屑灰岩顶(Tg2″),为1.05。按其流体运动特点,塔中地区不整合面上、下输导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动场,不整合面以下输导体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不整合面以上输导体为层状渗透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孔隙型介质。根据塔中地区输导网络的特征,提出了以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和以非限制性纵向输导为主的输导网络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4.
结合塔中地区沉积构造特征,运用油源对比指标、油气包裹体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以及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塔中泥盆系东河砂岩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具有多来源、多期次成藏的特点.利用失利井分析资料,对泥盆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确定,认为圈闭、储层物性、油源断层和保存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多因素叠合法对塔中泥盆系东河砂岩的油气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认为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有利区主要沿塔中Ⅱ号断裂带分布,同时在塔中10号断裂带西部倾末端也有发育,这些地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5.
塔中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储层空间展布复杂,目前预测识别仅依靠地震反演及地质建模等静态方法,对储层分布及发育范围缺乏准确有效描述手段;同时,仅定性判断井间连通关系,不能合理描述井间储层连通范围。通过多种井间连通性分析方法判断单井单元或多井单元,利用压力恢复不稳定试井及生产数据试井分析,确定储层渗流特征、边界条件和等效泄流面积、动态储量等,结合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缝洞雕刻等静态地质特征,利用数值试井技术建立油气藏平面属性模型并进行拟合分析,不断调整各项相关参数及修正边界范围,达到双对数曲线和生产全过程压力历史曲线拟合良好。动态验证并明确储层分布特征。最终精细刻画连通储层边界范围并得到不同渗流区域储层渗流特征及储量大小。应用到塔中区块多口井实际生产开发中,评价储层特征进行注水开发、指导井位部署,收到良好效果;也为类似复杂油气田开发提供一种可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6.
塔中白云岩岩溶储层地震正演模拟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塔中地区埋深在5 000 m以下白云岩岩溶储层发育的类型和特点,通过建立的2种随机地震地质模型和1种实钻井随机模型,采用弹性波传播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基于实际介质模型条件和当岩溶储层孔缝洞内充填物性质发生变化时的地震波场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单层储层厚度大于7 m、子波频率为20~30 Hz的地震响应表现为弱反射能量或呈现峰-谷-峰似串珠状的弱反射特征,当充填物性质由致密到疏松、流体含量增多或子波频率提高时,其串珠状反射能量和强度也明显增强.另外模拟结果还揭示,地震对大于7 m的单层储层厚度的分辨能力远大于存在薄夹层的具有相同叠加储层厚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27.
塔中4油田含砾砂岩段发育的隔夹层严重阻碍了油田的开发。在岩心、薄片观察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总结出本区隔夹层的成因主要有3大类7小类。根据岩性、电性、物性、产状、宏观展布等,进一步将不同成因的隔夹层分为泥粉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并厘定了非取心井段隔夹层识别的物性、电性标准。最后基于单井解释,揭示了隔夹层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断层的关系:随着沉积水体逐渐加深,物性隔夹层从5小层至1小层迅速减少,而泥粉质隔层则相反;在每一个基准面上升旋回,顶部容易发育泥粉质隔夹层,底部容易发育物性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则受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28.
根据塔中地区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上下寒武统顶底界面构造图和6 口钻井裂缝特征等资料, 在对塔中地区寒武系岩石力学进行测试的基础上, 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新近纪构造作用下塔中地区寒武系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 并将模拟结果与塔中地区钻井统计的构造裂缝面密度进行匹配, 得到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的构造裂缝发育分布情况。结果显示: 断裂对裂缝的影响明显, 靠近断层或位于断层交汇处的构造裂缝发育, 裂缝在断层的一盘发育, 在另一盘则相对不发育; 膏岩层对构造应力的传播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盐上的寒武系上统较盐下的寒武系下统构造裂缝发育, 盐间的中寒武统构造裂缝则相对不发育。 相似文献
29.
塔中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在一发育良好的镶边陆棚体系中形成的礁、滩组合,并经过后期多次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改造而成。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可划分四种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的储层质量最优。储层质量好坏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埋藏溶蚀作用强度和构造破裂作用强度的共同控制。运用多因素叠合概率法对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表明,优质储层主要沿塔中I号断层上盘附近呈带状分布,同时在塔中10构造带东段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30.
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塔中4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分析塔中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油气藏形成与改造均具有一定的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塔中4油田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4油田的油气来自于满加尔坳陷下古生界烃源岩和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石炭系自上而下有含灰泥岩段与CI储集段、中泥岩段与CⅡ储集段、下泥岩段与CⅢ储集段3套储盖组合。塔中4油田最初形成于晚海西期,燕山期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成藏过程,喜山期还有一次改造再分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