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0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从背景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色彩几方面入手,将<牡丹亭>与其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溯本探源的比较后,不难发现<牡丹亭>在文学创作上超越<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原因,尤其<牡丹亭>体现出汤显祖"不自由,勿宁死"的悲剧观和"世总为"的情至观,更是<牡丹亭>在美学领哉内的可贵建树.  相似文献   
62.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考试的主要教育功能。然而人们对恢复了近20多年的高考制度却予以抨击。刘海峰教授兴起的科举学研究,让我们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的意义,这促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尽管高考有其弊端,但只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高考的运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3.
唐宋牡丹诗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宋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64.
钟声的奥秘--《枫桥夜泊》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历史上有过很多种探讨。但这首诗的魅力究竟何在,而使它久传不衰呢?钟声所表达的禅机正是破解这个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5.
唐宋两代的末世学大家李商隐与姜夔在他们的情诗、情词创作中,都存在着体变异的因素,出现了体之间抒写功能、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出位互动,使得他们的情诗、情词呈现出特异风姿,而且相互之间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6.
唐代进士家庭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庭类型,其家庭教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唐代进士家庭的教育既有一般家庭教育的共性,又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重视科举教育。以其家风教育和家学教育为切入点,观照唐代进士家庭教育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在家庭教育上对思想文化的态度明显迥异于其它的家庭类型。  相似文献   
67.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 ,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 ,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 ,如禁烟赐火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 ,如上坟扫墓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 ,如踏青游玩 ;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 ,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68.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文学的复盛,与中原文化第二次向南推移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杨吴、南唐及吴越政权的偏安与稳定,为地域性文学生态的改善提供了历史契机;九华山、西山、庐山、奉化、永嘉等地,相继成为隐逸作家聚集交流的胜地。由道士、僧侣及出世文人共同组成的创作群体,借助隐逸文学表达了独特的生活境遇和价值理想,同时呈现出一种乱世特有的静谧与安闲。不过,其作品时常体现出偏狭和无奈的情态。  相似文献   
69.
在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庶族地主上升的大背景下,在大唐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中,武则天依靠个人权术,经历数次斗争,终于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相似文献   
70.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创作山水散文较多的作家,他们的山水散文在表现主体、审美关照、抒情方式上经历了三种不同风貌的变化,而这三个不同的变化,正代表着唐宋山水散文发展和演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