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47篇 |
教育与普及 | 2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184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66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井亮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4):48-50,75
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宋史》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生动立体地反映了包公智勇和为民请命的性格,这是包公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所开拓,刻画了包公身上的世俗色彩和封建思想,这三者鼎立起血肉饱满而又感人至深的包公形象。 相似文献
42.
滕云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89-92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为国家择选到了大量治国英才,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对于如何安抚科举考试中的失意者,使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对社会的逆反心理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性降至最低,唐朝廷曾采取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包括礼遇落第者、给落第而有志再考者创造学习条件、追赐有才华却终生不第者及第名衔并授予官职、特放老龄考生及第、增... 相似文献
43.
44.
西汉淮南王刘安不喜欢弋猎狗马驰骋,但是好著书、好鼓琴,希望积阴德,千古留名.于是招募大量宾客名士著书立说,<淮南子>是其重要著述.其中的<兵略训>主要阐述的是军事思想,但又蕴舍了浓重的民本主义思想元素.这些思想元素,对中国后世的民本主义思想发展,乃至现代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刘中和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4,(2):55-59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辅政,面对内忧外患,锐意改革六官制度,建立中央六官系统。通过对六官人员的调配,关陇集团与魏宗室的权力得以平衡,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经过对关陇集团内部六官人员的再调整,宇文护铲除异己,强化了宇文氏在北周政权中的主导性;关陇集团的汉族地主依附于宇文氏政权,进入中央六官系统,宇文氏家族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武帝宇文邕铲除宇文护,集中央军政大权于一身,北周的中央集权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6.
刘瑞清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21(1):51-53,58
德、顺、宪三朝均反对藩镇割据,并且其反对藩镇割据的政策是延续的。“宪宗中兴”之所以能对藩镇割据进行猛烈的打击,是德、顺、宪三朝不断努力的结果,并且三朝均采取大力整顿财政,牧归财权的中心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47.
黄伟亮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16-119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龙纹是龙袍上最受关注的纹样,清代龙袍上的龙纹特征明显,容易识别,而且其细节的演变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分析了清代各个时期龙袍上龙纹眉眼的时代特征,以作为龙袍和龙纹断代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9.
钟声的奥秘--《枫桥夜泊》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历史上有过很多种探讨。但这首诗的魅力究竟何在,而使它久传不衰呢?钟声所表达的禅机正是破解这个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0.
唐代均田制度与前代相比,受田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值得深究:从根本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以一般妇女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从制度层面而言,租庸调制的实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兼并的情势而言,政府掌握的公田面积减少;从家庭而言,唐代家庭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田的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对男子的依附地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