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韵文的标点应是在韵脚处用句号,非韵脚后不应用句号,但释绍昙一些诗的标点出现了与该条例相反的情况。本文胪列绍昙所有标点有疑问的诗,并从押韵的角度指出其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32.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还是鲜为人知的武术家和佛学家。以谭嗣同的禅武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禅武生涯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谭嗣同通过艰苦学习和探索研究,对佛学和武学领悟较为深刻,并将其融合,运用于实践之中,充分挖掘了佛学和武学的社会价值,对后期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南唐道士谭峭在其著《化书》中言及“小人常有四镜”。根据其对此四镜的成像描述,有人认为是四种反射镜,有人提出是四种透镜。该文在分析诸说、考证相关文字和比较考古文物之后,支持透镜说,并对四种 透镜类型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34.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提出了该阶段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受双向伸展断裂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35.
谭恩关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6.
小品发展至晚明而趋于极盛,呈现出了崭新而鲜明的审美特质。作为晚明小品创作繁盛时期的一朵奇葩,汤显祖的小品文是其文学主张的积极创作实践,有着鲜明的美学特质和独树一帜的真、灵特色。  相似文献   
37.
《谭子雕虫》是我国明朝末年谭贞默记述家乡常见虫类的一部著作。全书以赋结合"传"的形式记述了近百种这类动物。既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明代以前人们对虫的认识成就,同时记载了不少前人较少注意的昆虫行为和繁殖等方面的新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本记虫的专门著作。文章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分析了这部著作的特点和成就,并对成书的背景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8.
掸国是东汉时期记录到的国家,曾三次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访问。关于掸国的位置,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在今缅甸掸邦或邻近地区,并普遍认为掸国乃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掸国的读音、掸国的下落、当时的国际局势、相关文献记录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所隐含的信息等方面进行考辨,得出如下结论:掸国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也不位于缅甸掸邦或东南亚的其它任何地域,掸国应该就是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39.
清初广东曲江的廖燕,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十分薄弱。事实上,阅读廖燕的文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例如它可以校正其他作家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与作品。  相似文献   
40.
对副文学的研究,包括对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既是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新研究方向,又是对振兴发展我国优秀1:2述表演文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不仅如此,对口述表演文学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文化传统的深远意义.这活生生的文化传统,也就在这活生生的口述文学表演活动中,由参与各方共同遵守和运用而得以传承保留和运用发展。这就使之成为了解与掌握自身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与生动课题。而进一步作中外口述表演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就成为认知自我与他者文化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