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割圆八线互求法》与梅文鼎《平三角举要》进行比对,指出前者是在学习后者的基础上成书的,而另一本藏于日本的中算书《八线互求法》完全抄自《割圆八线互求法》,书上写有"徐光启校阅"字样,纯属托名之举。  相似文献   
62.
南唐道士谭峭在其著《化书》中言及“小人常有四镜”。根据其对此四镜的成像描述,有人认为是四种反射镜,有人提出是四种透镜。该文在分析诸说、考证相关文字和比较考古文物之后,支持透镜说,并对四种 透镜类型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63.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提出了该阶段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受双向伸展断裂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64.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65.
长篇小说《民国银号》从金融与贸易领域这一罕见独特的角度切入,叙写了清末民初乃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期西安民间银号经营者的众生相,成功地创造了司马氏家族人物形象。司马氏家族崭新的经营理念从一开始就是为陕西辛亥革命领袖等筹措资金而激发产生的,其后不同时期的所有经营活动都与“政治”和“革命”密不可分。这一方面显示了司马氏家族追求社会进步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中国历史上政治与金融、商贸具有天然关系的传统。  相似文献   
66.
谭恩关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7.
元代是否“以曲取士”,争论由来已久,肯定者与否定者都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透过这一命题,探讨元代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关注元代梨园教坊中是否存在考试制度,不失为一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68.
文章主要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分析了“恒”与老子的道的相似性,并考察了“恒”作为道的代名词这一思想现象。此基础上,把“恒,先无有”理解为:那永恒的(道)是先于空间与物质存在的。  相似文献   
69.
小品发展至晚明而趋于极盛,呈现出了崭新而鲜明的审美特质。作为晚明小品创作繁盛时期的一朵奇葩,汤显祖的小品文是其文学主张的积极创作实践,有着鲜明的美学特质和独树一帜的真、灵特色。  相似文献   
70.
先轸与原城     
《左传》中三处将先轸称为原轸。经考据,原城并未封给过先轸,先轸也并非原氏族人,说他采邑在原,实难找到确切的依据,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