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1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综合类   1978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81.
宁夏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盘山是宁夏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根据盆地的野外地质观察资料和已有工作的成果,对六盘山盆地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地质构造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将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其中在三叠纪至侏罗纪期间是盆地初始形成阶段,经历主体抬升,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与盆地北部形成小型山间,白垩纪盆地北部小型山间合而为一,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盆地进入独立演化发育阶段.新生代为盆地改造期,盆地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继承性逆冲推覆再度活动,在原有的构造带基础上,出现新的构造变化,形成了新生代同(心)-海(原)-固(原)盆地.  相似文献   
982.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oess from the Ily Basin,northwestern China shows maximum values in S0 paleosols but minimum values in other paleosols,the mechanism of which has been well debated.In this work,systematic magnet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a representative section from Neleke coun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ess horizons(L1,L2 and L3) have multi-domain magnetite grains of aeolian origin,S0 is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on of pedogenetic ultrafine-grained ferrimagnetic minerals,and the other paleosols(S1,S2,and S3)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nonferrimagnetic minerals associated with waterlogging.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ferrimagnets,high paramagnetic content,high magnetic coercivity remanence,fine ferrimagnetic grain size and intensified pedogenesis suggest two competing processes of pedogenetic enhancement and pedogenetic depletion in the lower paleosols.Pedogenetic depletion dominate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w susceptibility.Changes in magnetic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ccur during pedogenetic depletion.Th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are of multiple origins in the loess of the Ily Basin.Pedogenetic enhancement,pedogenetic depletion,and allochthonous input of magnetic minerals should 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of magnetic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83.
邓平 《科技信息》2012,(35):I0210-I0211
在总结前人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赋铀盆地分析应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地震层测速、重矿物、陆源碎屑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裂变行迹等方法.来确定研究的盆地构造分析的思路.并以伊犁盆地南缘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为例介绍了这些构造分析方法在成矿找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4.
以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为例,根据综合柱状图、2口系统取芯井的岩芯资料及12口探井的岩屑录井资料等,应用时间趋势分析与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地层岩性旋回、主要的韵律类型及其组合样式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标志,对新近系砂岩储层沉积相进行了划分.研究认为,(1)利用时间趋势分析获取地层岩性旋回的方法是确定探井标志层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2)由马尔科夫链分析得到的主要岩性及岩性的主要转移方式可用于分析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条件,确定韵律类型;(3)研究层段砂岩储层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和滨湖、浅湖相.  相似文献   
985.
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耕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pH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距离在44km左右.在30km空间范围内,土壤pH的空间变异表现为各向同性,超出此范围,各向异性明显增强.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pH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北部高,中部低,南部丘陵地区则是高、低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986.
分析认为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是当前长江水环境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而长江水环境治理重在沿岸排污整治。对目前排污口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为长江流域排污口整治监管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87.
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是当前非常规油气研究领域热点。综合使用多种实验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泥页岩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储集空间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组分以泥质矿物为主、有机组分和陆源粉砂其次;成因类型主要为深湖—半深湖相页岩、三角洲相泥岩和沼泽相泥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页理缝和基质微孔;实际地质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样品中烃类组分随热演化程度的不断升高,呈规律性变化。泥页岩层系的热演化程度接近生油窗结束阶段时,已生成的烃类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临近的非源岩夹层中,砂岩夹层含油性优于泥页岩段,烃类组分以饱和烃、芳香烃含量高为主要特征;H317井长7段泥页岩层系中砂岩夹层及部分块状泥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性,物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加之该段泥页岩层系中烃类流体的黏度和密度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好,因此砂岩夹层及部分块状泥岩可以作为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针对黑色页岩,可参考油页岩原位改质等相关技术方法进行试探性开采页岩油。  相似文献   
988.
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研究区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景观类型提取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5km×5km网格划分,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区域修订模型计算区域ESV,通过地统计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ESV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计算区域ESV数量与空间分布均匀度及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ESV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呈聚类模式的空间分布,各级别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低值ESV主要分布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主城区、巴彦县、宾县和依兰县,高值ESV主要分布在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网格分布区域,较高ESV主要分布在水域景观与其他景观交界处或林地景观中心区域,中等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林地一侧,较低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耕地一侧或狭窄水域景观与耕地景观交界处,不同年份各级别ESV分布差异不大;②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不同等级ESV在数量分布均匀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但均匀度都比较低,分别为0.3900、0.3663和0.3896;③各等级ESV空间分布不均匀,低值ESV空间分布均匀度均大于0.7,在研究区域内空间分布均匀,其余各等级ESV空间分布均匀性均小于0.5,都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三期ESV平均空间分布均匀度呈现增加后减小的变化,分别为0.2396、0.2967和0.2318,均小于0.3,表现为不均匀空间分布。将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引入ESV均匀度计算中,为不同等级ESV分布均匀度提供数量和空间上量化计算方法,结论为指导区域基于ESV分布的景观格局调整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9.
为了解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景观面积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借助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分析广西西江流域2005—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内景观以林地、耕地景观为主,耕地景观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景观呈上升趋势;(2)2005—2015年流域内景观呈破碎化发展,景观分散,聚集性减弱,景观的数量、面积、类型呈现多样化,景观结构组成相对复杂,斑块间离散程度或景观破碎程度变高,景观连接性变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90.
广西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是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估算和分析降雨侵蚀力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利用南流江流域内各气象站点1961—2006年的日雨量资料,基于日雨量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广西沿海红壤区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显示,1961—2006年间,南流江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3 935.5 MJ·mm·hm~(-2)·h~(-1)·a~(-1),年均降雨量为1 712.8mm,降雨侵蚀力变化周期约为14a。各年际和时间段间变化差异不明显,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分布在夏季,占比达57.0%,冬季最小,占比3.8%;在空间上,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分布格局相似,呈现从西南沿海向东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行政区划上以钦南区和合浦县最大,北流市和玉州区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和生态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