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本文从自由主题、达尔文主义、少者与多者、两性关系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充分展示了该小说家对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性思考。  相似文献   
52.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从《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使我们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我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53.
In various debates about science, appeal is made to the freedo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 rationale in favor of this freedom is rarely offered. In this paper, two major arguments are reconstructed that promise to lend support to a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freedom. According to the epistemological argument, freedom of research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organize the collective cognitive effort we call science efficiently.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argum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needs to be generated in way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major political powers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it plays for the citizens and their capacity to form well informed political preferences. Both arguments are examined critically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ir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I argue that the scientific freedom established by both rests on a number of critical preconditions, and that the arguments’ force must be weighed against competing societal interests and values in each case of their application. Appeal to a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freedom should therefore never mark the end, but rather the beginning of a public debate about the ends and means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54.
Jane·Eyre pursues true love,self-respect,equal position,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So,Jane is a new woman with feminism.  相似文献   
55.
鲁迅将国人的痛感认知理解为“人”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记。鲁迅笔下的人物用遗忘的方式消解现实困境,使得他们回避了基于痛感而衍生的反抗行为。面对着国民精神虚空的精神状态,鲁迅冷静地剖析了这种奴性人物的思维形态,建构了独特的批判视野,并将之纳入其思想改造的价值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6.
现代极简主义室内庭园的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杰 《科技信息》2009,(29):21-22
由于室内庭园能满足生态设计的需求而被当今室内设计师所重视。然而,多数城市人崇尚简约时尚的生活环境,因此极简主义风格备受推崇,那么庭园的内在精神内涵却愈发显得重要。在我国传统的造园中,意境的表达是丰富庭园内涵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在极筒主义风格下,如何来表达庭园的意境。希望国内设计师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创造出景观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7.
社会在生命教育的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出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58.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9.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60.
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是王手在其创作深入过程中堪称"短暂性回归"的一部作品,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语叙事方式以及小说框架的整体构建方面都显示出特有的并渐趋稳定的艺术风格,而自我主导下的男性叙事、底层生活的常态书写则是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