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6篇 |
教育与普及 | 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233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Laminaria japonica (Phaeophyta) tissues infected with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is a sensitive and valid method for detecting DNA cleavage in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Using this method, DNA cleavage was observed in Laminaria japonica sporophytic tissues, which were infected with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It was found that DNA cleavage occurred 5 min after the infection, the fragments with 3′-OH groups of cleaved nuclear DNA increased with time of infection and spread from the infection site. Although no typical DNA ladder (200 bp/180 bp) was detected by routin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he cleavage of nuclear DNA fragments of 97~48.5 kb could be detected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By using CaspGLOWTM fluorescein active caspase-3 staining method, caspase-3 activity has been detected in response to the infection of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Our results are similar to the observations in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of higher plant, suggesting that the rapid cell death of L. Japonica infected by alginic acid decomposing bacterium might be involved in PCD,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occurrence of PCD is an active defense process against the pathogen'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82.
枇杷叶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色谱方法对枇杷叶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枇杷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鉴定为三萜和脂肪醇类物质,其中三萜:乌苏酸 (1)、蔷薇酸 (2)、齐墩果酸 (3)、2α, 19α-二羟基-3-羰基-12-烯-28-乌苏酸 (4)、2α, 3β, 13β-三羟基-11-烯-28-乌苏酸 (5)、2α-羟基白桦脂酸甲酯 (6)、科罗索酸甲酯 (7)、乌苏醇 (8)、科罗索酸 (9)、2α, 3α, 19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 (10) 、β-谷甾醇 (11)、2α, 3α, 19α, 23四羟基齐墩果酸 (12);脂肪醇:正二十一烷醇 (13)。化合物5、6、8、12和13是首次从枇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3.
槐花米中提取芦丁的微型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型实验为手段,对槐花米中提取芦丁方法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提取芦丁酸化时的最佳酸性条件,其为pH=4.0~5.0.同时用微型索氏提取器对常用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用该法提取的芦丁虽然提取率较低,但纯度高,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4.
于1989~1992年,在大连黑石礁场,用不同浓度TA乳粉浸海带苗,可在其生长最关键时期充分发挥药效,提高其日生长量及制干率,从而提高产量。处理的海带厚度、宽度及色泽均优于对照,提高了等级率。海带中甘露醇、褐藻酸钠、碘、蛋白质、脂肪、糖、V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海带的药用、工业及营养价值,并能提前10d左右收获。用TA乳粉1×10-6(体积百分比浓度)处理12h及2×10-6处理2h是达到两高一优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85.
日本绿露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绿露螽Ducetia japonica Thunberg是直翅目螽蟖科的昆虫,主要以田间及浅坡地里的杂草为食,也吃一些弱小的昆虫。1986~1987年作者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发现此种昆虫在这个区以卵越冬,一年发生一代,若虫共有五龄。 相似文献
86.
国槐及其变种、变型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槐(Sophova japonica L.)及其变种、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描述了其花粉形态特征.通过比较研究表明花粉具有种内一致性,均为长球形,具3条萌发沟;花粉大小和表面纹饰的形态结构特征表现出种、变种和变异之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87.
海带多糖中蛋白质去除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余华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265-268
采用4种方法对海带多糖进行了脱蛋白研究,并比较了脱蛋白效果与多糖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四种方法脱蛋白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蛋白酶解法、三氯乙酸沉淀法、鞣酸沉淀法和Sevag法.脱蛋白过程中使蛋白质沉淀的机理可能是造成多糖损失的主要原因,蛋白酶解法脱蛋白效果最好且多糖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88.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高原粳稻新品种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四川省2008年凉山州水稻新品种中粳组区域试验5个试点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粳1号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其次是西粳2号,天香1号和西粳3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2006-427综合性状最差。对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方差分析不能反应出与产量性状和生产需求相关的其他性状的信息,易造成对品种评价的片面性,而灰色系统理论对参试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分析,能克服只靠产量排序带来的弊端,弥补方差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89.
90.
海带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多糖是一种特有的含有硫酸酯的天然活性多糖,本文就它的抗凝血、抗肿瘤、抗病毒、抗血栓、提高免疫力等生物活性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