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06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91.
广西已知姬蜂科179种,其中4种为中国首次记录,113种为广西新记录。  相似文献   
292.
双翅目的大蚊科(Tipulidae)属种繁多,而短柄大蚊属(Nephrotoma)又是常见的大属,体多中型,胸背黄色有3条褐色纵斑,翅透明具明显的翅痣,径分脉(Rs)很短为简易识别特征。幼虫记载为害麦类、亚麻、甜菜、蔬菜及针叶树苗等地下部分,常为重要的农业害虫。  相似文献   
293.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广西河池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和新型经营主题培育、产业融合模式等方面总结其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河池市中药材产业面临着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创新发展不足、产业配套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等措施,为全面推动河池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94.
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发展壮大能力以及未来的后续能力,准确分析和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有助于寻找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将潜力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和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产业基础、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和旅游保障潜力4个方面构建出了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渝东南民族地区6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显著;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影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其次是旅游保障能力;从渝东南民族地区综合旅游发展潜力来看,武隆区、石柱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强的地区,黔江区、酉阳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较弱的地区,秀山县、彭水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弱的地区.未来应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活化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做大做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295.
为优化广西区域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利用2011—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包含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系统,通过计算得到广西旅游生态位竞争态势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的旅游生态位总体得分不高但内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持续扩充,影响力逐渐增强;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3种类型,其中核心城市为南宁市和桂林市,节点城市为柳州市,其余1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竞合关系中,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分别适宜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补缺战略.  相似文献   
296.
【目的】通过对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和群落分类学特征,探讨影响群落分布的影响因子,旨在为广西海岸带草本植物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种类鉴定等进行研究。【结果】根据133个样方调查结果显示,潮上带常见草本植物种类有93种,隶属25科70属。科的分布有3个分布型和1个亚型,属的分布有8个分布型和3个亚型。结合植物的生态类群、生活型和优势种的原则,把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划分为2个植被类型组、4个植被类型和28个群系。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主要群落类型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较大。【结论】在广西海岸潮上带,含单种的科、属占优势,无特有属。草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科和属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草丛湿地植被类型组占优势,群落主要以单优种群落为主。水分、土壤质地以及人工岸线、养殖塘、盐田、围垦造地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297.
【目的】查清广西天坑资源状况及其资源可利用性。【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测量、考察和资料收集、分析与对比,总结广西区内目前发现的岩溶天坑的发育背景和资源特征,提出广西天坑资源类型划分方案,并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天坑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广西天坑的开发利用建议。【结果】广西天坑的品质在全国、全球都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数量上位居全球、全国之最。广西天坑资源划分为12个类型,具有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探险猎奇、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影视拍摄、地下水开发利用等重要价值。【结论】建议进一步查清广西天坑资源家底、统筹规划利用天坑资源、深化与拓展已经开发的天坑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98.
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桂林旅游洞穴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方式。【方法】洞穴环境因子的长期监测、分析及实地考察。【结果】桂林市芦笛岩、七星岩、冠岩、丰鱼岩、银子岩等主要旅游洞穴都不同程度存在钟乳石脱皮掉块、砂状风化、颜色变黑变暗、灯光植物破坏等沉积物老化问题,景观美学价值大大降低,对洞穴资源的旅游寿命构成较大威胁。同时认为洞穴开发中的施工改道、增加高能光源,以及大量游客涌入等,极大地改变了洞穴的自然环境,钟乳石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等综合作用,加速了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的风化速度。【结论】在洞穴系统区域构建良好植被生态环境;减少洞穴与外部空气交换;减少游人在洞穴中滞留时间;调整、改造灯光系统,使用冷光源,减少开启时间;预防和控制灯光植物的滋生,及时处理灯光植物;定期用适宜水质的水对洞穴景观清洁湿润;开展次生CaCO_3的沉积效果试验与研究;对洞穴空气环境进行长期、在线观测和预警;加强旅游管理,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游览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299.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300.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2018,25(4):363-371,387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