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58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41.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合成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氧离子导体,借助于交流阻抗谱和介电弛豫谱分别研究了钠和铝的双掺杂对Na0.5Bi0.5TiO3材料电学性能及氧离子扩散的影响。在400℃时,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的晶粒电导率可以达到1.51×10-3 S/cm,是Na0.5Bi0.5TiO3材料电导率的5.5倍。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观察到一个与氧离子弛豫相关的介电弛豫峰,弛豫参数为E= 0.80 eV和t0= 6.12×10-13 s,氧离子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主要通过Na-Bi-Ti的路径进行扩散迁移的。结合结构参数容忍因子及自由体积的分析,钠和铝的双掺杂改善了氧离子在Na0.5Bi0.5TiO3材料中的扩散通道,但是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空位扩散的能量壁垒。  相似文献   
642.
人工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培  郑正 《河南科学》2008,26(1):88-91
选取太湖流域常见的碎石、炉渣、石膏和紫砂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研究它们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这4种基质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对磷的吸附量为石膏>碎石>炉渣>紫砂.这4种基质吸附的磷主要以Ca-P的形态存在.在太湖流域,碎石和石膏可单独作为人工湿地填料,炉渣pH较高,不宜单独使用;紫砂吸附性能较差,宜和其他3种填料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64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是一种高灵敏的检测技术,但制备高活性和低成本的SERS基底仍然是一大挑战.采用低成本的商业数字视频光盘(DVD)作为载体,用电化学技术原位合成金-银(Ag-Au)复合纳米结构作为SERS基底.通过电化学粗糙化技术,无需添加硝酸银(AgNO3)和四氯金酸(HAuCl4)前驱体溶液,就可以在DVD光盘上的沟槽状金银反射层表面上得到Ag-Au轨道团簇形态.经过一系列表征和优化,研究了Ag-Au复合纳米结构的SERS性能.结果表明:这种DVD衍生的SERS基底对不同的拉曼探针分子均表现出优异的增强性能、高均匀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88%)和出色的稳定性.这种简便高效的制备方法以及较高的SERS活性,使得DVD衍生的SERS基底成为开发便捷和一次性传感平台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44.
以简单原料葡醛内酯,经过3步反应,对伞形酮类显色底物4-甲基-7-氧香豆素-β-D-葡萄糖苷酸进行了合成,目标产物中涉及的各步中间体,均通过核磁(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了分析表征,确定了合成工艺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病原微生物的荧光显色实验显示,4-甲基-7-氧香豆素-β-D-葡萄糖苷酸与大肠杆菌代谢酶结合反应后,显色效果较好,能够快速精准的检测出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645.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备受关注。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未来土壤碳库大小评估的巨大偏差,充分了解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理对预测未来土壤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温度模式、底物质量、物理化学保护和微生物属性对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传统的恒温模式相比,变温培养模式更好地克服了土壤微生物对恒定培养温度的适应性以及不同培养温度下底物消耗不均的缺点,能够更加准确地估算Q10。(2)较多的研究发现难分解有机碳的Q10大于易分解有机碳的Q10,但也有研究发现难分解有机碳的Q10并不比易分解有机碳的Q10高,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的异质性造成的。(3)团聚体和矿物吸附保护通过改变底物有效性或者反应位点的底物浓度来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4)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群落组成和结构也会对温度敏感性造成影响,温度变化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相关生理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引起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改变,从而改变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是全球气候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精确估算有利于完善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准确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6.
为提升生态滤坝净化能力,选取砾石、沸石、陶粒、蛭石4种基质,进行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等多情景下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砾石+陶粒组配方式去除COD效果最好,而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好的组配方式是砾石+沸石;砾石和沸石均匀混合有利于COD的去除,而砾石在前沸石在后的填充方式是去除氨氮和总磷最高效的填充方式;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大,3种填充方式下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呈现递减趋势,均匀混合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递减趋势而分层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