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1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6篇 |
教育与普及 | 3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7篇 |
综合类 | 1186篇 |
自然研究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斜拉桥钢-混锚板式索梁锚固区摩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徐明高速公路某斜拉桥建立包含接触非线性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摩擦因数的参数化分析,讨论复杂空间受力与多种剪力键共存的条件下钢-混锚板式索梁锚固区的摩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摩擦效应成为区别于PBL键与剪力钉的传力途径;摩擦应力的分布与接触面压应力正相关;相对滑移初始集中在主动变形区域;摩擦效应对PBL键和剪力钉的受力影响从初始滑移区域沿变形传递路径逐渐累积,甚至会改变局部受力和相对滑移的方向;摩擦效应与摩擦因数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关系;其发挥依赖于一定的钢-混变形能力和相对滑移趋势. 相似文献
9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挡土结构 ,包裹体 -对拉锚板复合式挡土结构 ,包裹体形成该复合结构的挡土部分 ,是一个自稳体系 ,包裹体后填土所产生的主动土压力由对拉锚板的拉力承担 并对该结构进行了工程应用设计和内部、外部、抗滑稳定分析 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该挡土结构结构合理 ,受力明确 ,兼有包裹式挡墙和锚定板挡墙的优点 图 4,表 2 ,参 5 相似文献
93.
94.
冯丽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2):249-252
针对锚索预应力作用于岩体内形成的应力场状况,利用弹性力学中的Boussinesg解和R.D.Mindlin解,研究处于锚头的岩石是否会由于挤压而产生破坏,锚根附近的岩石是否会由于张拉而发生破坏。通过研究,得出了锚索预应力作用于岩体内各受力部位形成的应力特点;以及为避免群锚效应,锚索应保持的合理间距。将此研究应用于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的加固工程中,取得了理想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95.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至满归出口公路一在建桥涵基础,考虑相变、热生成及材料非线性,用有限元法模拟了现浇混凝土中的水化热以及开挖回填等动态施工过程对冻土地基温度场的影响,对基础下设的绝热保温层厚度以及预留边界进行了探讨,预测了未来50年的最大融深,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
预应力锚索能充分发挥岩体的自承潜力,调节和提高岩土的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地下工程等工程中。对于大部分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是锚索的主要受力及传力部件,其受力机制主要体现在内锚固段的极限抗拔力方面。基于Hoek-Brown准则提出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对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受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内锚固段尺寸及岩体参数一定时,极限抗拔力与灌浆压力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7.
防冲抗爆恒阻大变形锚杆在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段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冲抗爆恒阻大变形锚杆包括杆体、托盘和螺母,其恒阻装置,可以在巷道围岩发生大变形时自动拉伸,并保持恒定的工作阻力.锦屏二级引水隧洞开挖极强岩爆洞段施工时首次引入了防冲抗爆恒阻大变形锚杆,工程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此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
99.
王晓利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1990,(4)
本文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了描杆水泥的锻烧和水化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氟铝酸盐、硫铝酸盐、硅酸盐矿物共烧机制以及锚杆水泥快凝、快硬、微膨胀、强度稳定发展的水化,硬化机理。并通过微观试验与分析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