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0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设于四川省巴县(今划属重庆市)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沟通汉藏化,联络汉藏感情,发扬教义,巩固边陲”为主旨,在开办的近20年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汉藏佛教丛书,并成为沟通汉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研究汉、藏佛教教理,沟通汉藏化,促进汉藏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2.
 古代和田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被称为西天佛国。东亚佛教汉语的“佛”字便翻译自古代和田语,中国佛教早期所谓的西天取经也只是到于阗——这个西天而已。这里的佛教教义、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东亚佛教,虽然千年香火断绝,但是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和田绿洲附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也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数量最多的各类佛教建筑遗址群。其中尤属达玛沟(Damago)所在区域在数量、规模、分布广泛、重要性等方面首屈一指。20世纪初至今,沿达玛沟水系从南到北先后发现了数十处著名佛教遗址群。本文重点介绍近10年达玛沟新发现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最新收获。  相似文献   
103.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立即引起了崇佛、排佛之争。鉴于崇佛派与排佛派的力量相当,钦明、敏达两住天皇采取了中立旁观的态度。随着崇佛派力量的增强,用明、推古天皇逐渐显示出推行佛教的积极态度。圣德太子通过政令将佛教指定为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舒明、皇极天皇修建百济寺,标志着日本国家佛教的开始,佛教最终为日本宫廷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4.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5.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6.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认识。“四谛”在借鉴了“四善知”的思想后建立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又成为佛教医学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药师佛信仰是以崇拜药师佛为特点的一种佛教特有的崇拜形式。东方药师佛旨在解决人生在世时出现的生老病之三大苦,药师佛对人间的疾病有深入洞察,旨在为人类解除痛苦。药师佛信仰由于契合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及人类生存的最低欲望,就具有了无尽的生命力,也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永远诉求,是人们延续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直接愿望。  相似文献   
107.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深入人心,与佛、菩萨、罗汉等的雕像、画像的传播是不可分的。观音信仰的传播是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研究观音像的传播使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传播的存在和途径。桂林龙隐岩有一男性观音像,属世所稀见,虽然刻于清代,但从其刻像的文字记载,从明人的石刻记载、观音信仰的发展特点,从唐代的佛教在桂林发展的考察,可见应该是唐人作品,反映了唐代佛教在桂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韩贞是先信佛后弃佛从儒的,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可发现韩贞尽管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一生并没有离开佛道的影响。特别是师从王襞之后,韩贞受其影响,不仅佛道情结更重,其所修之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当然这种禅主要是哑禅。  相似文献   
109.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扦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经,二为译出及改造佛教孝经典,三为创作孝论,四为展开民间宣孝活动.经此种种努力佛教之孝论终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且与儒家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10.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