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8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师陀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是一部有着深刻象征含义的文化反思型小说,民族的灾难使师陀客观冷静地反省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完成了对于乡土中国的想象和批判:它既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指向乡土中国进入现代后的文化生存困境。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象征上,作家都实现了此种目的。  相似文献   
42.
文章概述了云门宗在北宋的兴盛及其代表人物、著作,并介绍云门宗禅僧与儒者士大夫的交往和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43.
"乌台诗案"后,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苏轼被贬黄州。精神的困顿,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抑郁,使他转向了宗教,渴求在禅宗里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接受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五蕴皆空","心无所住","人生如梦"等义理,并将它们与儒道两家融合一体,"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在赤壁,苏轼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三篇赤壁词赋,深刻体现了他对禅宗的认知和体悟。  相似文献   
44.
1937年9月-1942年8月,胡适在美国度过了5年外交生涯。任大使期间,在经费困难和国际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与美国上层频繁接触,获得了美国的两笔贷款,为抗战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豁出性命讲演,宣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为抗日作舆论宣传。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他人的误解,以及与宋子文之间的龃龉,最终被蒋介石免职。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分析了明代科学家朱载土育创立十二平均律的理论结构,认为朱载土育所用的以河洛之学为理论依据,用勾股求弦为推演方法,统一解决律学所有疑难,从实验检验中找最终结论的公理化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这种义之以图理,验之以物事的研究方法有别于经学家们的繁琐考据,在整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尚处于经验积累、简单归纳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特立独行地深入到分析科学的领域。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并没有截然的东、西方科学的划分,只要条件具备,东方的中国也同样可能诞生现代科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46.
老子三题     
本文简略地考证了我国先秦时期的神密人物老子。作者认为确有其人,并对历史上的异说作了甄别;同时对老子的职务和著述作了一些引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47.
以陶渊明、华兹华斯各自转向自然进行创作的原因为切入点,讨论了他们的诗歌虽时隔千年,却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诗歌也必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8.
《诗广传》是王夫之阅读《诗经》后写下的杂感性文集,它的思想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伦理以及文学等方面。在政治方面谈到了为君之道、对于人才的使用、民心的向背等;在经济方面谈了对赋税的看法;在道德伦理方面谈到了物质与道德的关系。另外,还谈到了处世原则、个人意志、学习等问题。  相似文献   
49.
在近代中国的思潮中,只有文化问题才是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梁漱溟的文化观独树一帜,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提出三路向说,并以“意欲”作为三路向说的核心观点,而同时胡适提出文化惰性论直接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本文意在探讨二者在文化观上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文明冲突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50.
《封建论》是唐代著名的古文家柳宗元的经典名篇,文章立论有据,驳斥有力,凸显了严谨的文法及见识。《封建论》被宋代古文家苏轼接受及被选文学家高步瀛再接受的过程中,体现了高步瀛对苏轼评析柳文经典论断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