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9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苏轼书法在南宋南渡后的复兴和意义的彰显,不仅仅是书坛本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政治的推助。人文环境和气氛的变化对苏轼书法的接受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2.
在一些汽车靠右行驶的国家或地区(如荚固,中国大陆等等),在多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行驶须遵循以下交通规则:司机必须在最右侧驾驶,除非他们正在起车。超车时必须先移到左佣车道后再超车并返回到原车道。谈文运用计算机璃程方法,研究在车辆严格遵守以上规则的情况下,道路车流量,车辆密度以及在限速条件下速度均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辆密度较小时,车流量和车辆密度几乎成正比;随着车辆密度的上升,车流量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该文的研究成果对合理有效管理高速公路的运营承成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83.
苏轼作为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佛、道精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4.
苏轼的诗歌自成一体 ,深受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其超尘脱俗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苏轼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怀疑 ,对人际关系中一些丑恶现象的厌恶 ,以及诗人对儒家理想产生的质询。苏轼面对进取与退隐的矛盾超然对之 ,因而诗歌中洋溢着超尘脱俗的神韵。不仅如此诗人更把超尘脱俗看作是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一种人生理想的外化形式。苏轼对世俗丑恶现象的不满与对抗 ,造就了他独特的诗作风格  相似文献   
285.
唐代出现大量的使职差遣,是使职制度的发生期,其中有以朝官担任的使职,也有由宦官担任的使职,后者又可以分为内诸司使和其他由宦官使职。对于唐代宦官使职制度与内侍省的形成及运作,这篇论文提供了相关问题系统的相关研究及评论。  相似文献   
286.
在探究刘熙《释名》中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刘熙的语言观予以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刘熙的“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学术观点与苟子的“约定俗成”论并无本质上的对立,只是对语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287.
论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分别是:采掇综叙、提供借鉴的编辑目的;分类系事、以小取胜的编辑体例和以史为本、剪裁运化的编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刘义庆编辑思想对后世图书编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88.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289.
张孝祥一直被视为辛派,但他与辛派是有区别的,表现在词学思想上就是明显的诗化和雅化倾向.诗化揭示了其词学思想之渊源,雅化则是其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90.
粱士诒是清末民初政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史学界对他的研究却很少,实际上他的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总是具有鲜明的学归实用、爱国、利民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