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通过对苏仁诺尔油田S区块南二段油层组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主力油层南二段Ⅱ油组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其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整体均较强,是导致开发过程中单层突进现象严重、稳产效果变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2.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Es2)三角洲储层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储层的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常见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也较普遍,属于早成岩期的B亚期。储层的粒间孔隙发育,以中孔中细喉结构为主,孔喉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储层成岩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加大了不同相带的砂体成岩和孔隙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33.
双台子油气田气顶驱开发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讨论了辽河双台子油气田气顶砂岩油气藏在开发过程中气窜严重 ,导致大量气顶气过早采出 ,使该油气田中后期开发效果急剧变差的问题 .研究表明 ,该油气田气窜严重的原因 ,一是1 984年 9月以后 ,油井大幅度放大压差生产使气窜加剧 ;二是 1 985年以后频繁补孔使油井避气厚度减少致气窜更趋严重 .此外 ,该油气田加密调整效果不好 ,加密井与老井的井间干扰明显 ,说明油层连通渗流条件较好 ,原有 60 0 m井距已可有效控制储量 ,加密调整似嫌多余  相似文献   
434.
在对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原油物性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气藏构造条件、运移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分析原油物性差异的原因,发现牛圈湖油田侏罗系与芦草沟组原油物性的特征在深度上有较大差别.侏罗系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浅,相对密度和黏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轻组分运移散失、水洗、氧化等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大,相对密度和黏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油气藏中油气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总体要好于侏罗系.在分析原油物性时,还应注意采样、分析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5.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油田南二段油层岩性组合、粒度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及断裂活动等方面的研
究,对南二段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油层浊积岩主要来源于凹陷东西
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以西侧物源为主;岩性组合以含砾细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多呈正韵律,夹于深灰色
湖相泥岩中,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常见鲍玛序列的B 段,底部常见冲刷面;粒度概率曲线和C–M 图均具有典型浊流沉
积特征;南二期,控陷断层活动强烈,地震活动为主要诱发产生滑塌的外界机制,处于同沉积断层活动区域的扇三角洲
前缘砂体容易向下降盘一侧深水区域发生二次搬运,形成一系列与断层走向相垂直的滑塌浊积岩砂体。研究结果为
海拉尔盆地进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6.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 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 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是烃源岩生烃增压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必然场所,即侧向近源运移、 充注是此类致密油的主要运聚方式:(1)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处于低压,是油气近源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2)相变 带增加了烃源岩与介壳滩的接触面积,使介壳滩体具有“包裹”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侧向聚集的效率;(3)发育的 低角度层裂缝,有助于烃源岩排出的烃类顺层向相变带附近介壳滩体疏导。结合最新钻探的GQ1H 井认为,处于烃源 岩突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中的低速异常体是下步有利的水平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437.
针对大庆油田松辽盆地北部石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复杂断陷盆地——海拉尔、依—舒地堑等外围油气的复杂目标勘探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测井及钻井等配套技术攻关,形成了岩性油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层火山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复杂断陷盆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低渗透储层、火山岩储层和复杂断陷储层评价及改造技术系列以及深层火山岩钻井技术,为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的储量增长、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大型气藏发现和复杂断陷盆地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38.
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的筛选及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到一株高温条件下能够利用烃类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菌株A2,经鉴定属于Petrobacter.该菌株对两种原油的降解、降黏和降凝结果表明:对孤岛油的降解率较高,为39.81%,对甘17油的降解率达22.60%;对孤岛油的降黏率可达37.95%,对甘17油的降黏率为25.00%;A2可将孤岛油和甘17油的凝固点降低2.5℃.通过菌株作用岩石表面,表明该菌株对玻璃试片作用后其接触角降低最为明显,高达72%,接近于对照菌样的5倍;石英和灰岩的接触角也分别降低了68%和24%.表明A2具有一定的改变岩石表面性质的能力.增油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A2菌在中一驱Ng3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9.3%.现场实施后取得了降水增油效果,试验区含水下降2.1%,累积增油0.36×104t,提高采收率0.21%.  相似文献   
439.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低孔、低渗、低压油藏,油藏天然裂缝不发育,但部分油井投入注水开发后,初期就出现含水快速上升,甚至早期水淹的现象.运用示踪剂监测、脉冲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等方法分析目前油藏见水特征,认为研究区次生裂缝分布广泛,裂缝主要为超破压注水与人工压裂形成,且裂缝发育方向受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及油藏构造形态控制.通过实施堵水调剖,控制注水压力,转注主向水淹井,调整井网等措施,可提高注入水波及程度,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0.
柳沟油田三维油藏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和petrel地质建模技术的人机交互、函数计算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对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柳沟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延9和延10油层组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及三维可视化研究,实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直观、真实再现的地质认识,进而对本油田地下地质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建立了比较精准的三维地质储层和油井三维空间展示模型,为油田的开发及深度油藏研究、油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