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文章通过介绍高架桥工程大体积现浇箱梁混凝土的施工方法,着重探讨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现浇箱梁裂缝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12.
阐述在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日益强劲的背景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推介西方近代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指出梁启超也是最早正确评价徐霞客其人其事的一位学者。这都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大事,但为已有的中国地理学史所不载,应对梁启超的以上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13.
旅游者对异地民俗文化的追求,使得民俗传统文化备受瞩目。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解读民俗旅游,并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乔家大院木雕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各种木雕装饰的内容,挖掘木雕艺术诠释的文化内涵和渗透的民俗思想。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进一步加深对民俗旅游的理解和认知:民俗旅游彰显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传递人类文化;民俗旅游丰富人类文化。指出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民俗旅游对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4.
南宋莆田人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创立的12大类分法,在“记百代之有无”和“广古今而无遗”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的目录学思想,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然目前学者对《通志·艺文略》中一、二、三级类目的统计数目却是众说纷纭。经分析考证,《通志·艺文略》合理的实际类目数应为:12大类、65小类、431种。  相似文献   
115.
新世纪以来,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以描写"都市与爱情"为主,《欲说》和《伊人,伊人》是他这一阶段的长篇代表作。题材的变化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在这两部作品中,他塑造了知识化的"新生代"女性形象以及新世纪的"儒商"两类形象,他们都是集传统美德和现代品质于一体的理想型形象。梁晓声以个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群像。  相似文献   
116.
南宋初期抗战派词人的"以文为词",是继词的"雅化"(相对于艳化)、"诗化"(相对于俗化)、"刚化"(相对于柔化)之后进一步的改革,即词之"文化"(相对于律化)。陈亮的词深受其政论的影响,甚至把给皇帝奏议中的政论语言直接写入词中,在词中直接抒发抗金北伐的宏志大愿,表达炽烈的爱国情感,充满了激昂的雄辩和政论的色彩。这就使词体之"文化",较辛弃疾等人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7.
武世花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21-24,33
梁实秋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凭个人之力将<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他抱着"存其真"的态度,力求向中国读者展现莎士比亚著作的原貌.他的翻译从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均体现出杂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8.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中的经典名著,其中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是此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梁启超自我评价表现在其论述"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二处。通过此二处可分析得出,梁启超的自我评价虽然有自夸之处,但总体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19.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朱熹到信州铅山辛弃疾处相会,但朱熹爽约了。爽约的原因,在于陈亮邀会的目的是极论政事,但陈亮的观点是事功派,此时辛弃疾的观点与陈亮相近。而朱熹此前已与陈亮作了"义利王霸"之辩,因此没有兴趣与陈亮作"铅山之辩"。但是之后朱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辛弃疾进行理学渗透,辛弃疾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朱熹的"克己复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0.
刘颖 《科技信息》2011,(23):I0243-I0246
In the biography of The Hereditary House of the Marquis of Liu, Zhang Liang,the major character,is undoubtedly regarded as a great talent in military strategy as well as a prototype of wisdom in later Chinese novels.However,the author Sima Qian compares Zhang Liang to a woman in his concluding remarks,which greatly reflect his ambiguous attitude toward Zhang Liang.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Zhang Liang's portrai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his image revealed in the narrative provides readers a chance to ins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