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1篇 |
免费 | 226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8篇 |
丛书文集 | 51篇 |
教育与普及 | 2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2640篇 |
自然研究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范宝伟;韩晓阳;王芸;姬嘉盛;宋旭佳;付潘婷;颜伟;李秀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38(1):8-16
基于淮河流域1901—2020年逐月降水栅格数据集, 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降水集中度等方法, 分析了淮河流域过去120 a降水量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1)在时间变化方面, 1901—2020年淮河流域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 突变性强, 分别存在64 a (年)、8 a (春)、61 a (夏)、17 a (秋)和32 a (冬)的第一主周期。(2)在空间变化方面, 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和春、秋、冬三季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夏季降水量则在西南到东北的方向上呈现出“高—低—高”的分布特征, 大别山区和山东半岛分别为流域内降水量的高值区和低值区; 年和四季降水量集中度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 其中四季降水量SPCI值均小于15, 季节降水量分配相对均匀; M-K趋势检验结果表明, 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呈弱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2.
董艳冉;张彦丽;朱有长;崔思涵;李典宝;许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61(1):130-138
以深圳市观澜河为例,分析20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水体中的污染水平、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21年旱季和雨季观澜河水体中∑20PAEs浓度范围分别为30.29~9755.87 ng/L和359.87~27247.01 ng/L,平均浓度分别为2550.73 ng/L和5262.87 ng/L,雨季的污染程度高于旱季。干流∑20PAEs浓度显著低于支流(p <0.05),且污水厂下游河段的污染比其上游河段更严重。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分别为旱季和雨季含量最高的物质,且DEHP的浓度占比在污水厂下游河段显著高于其上游河段(p <0.05)。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澜河中PAEs的来源复杂,包括塑料、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等。生态风险评估发现, PAEs对藻类的生态风险最高。大部分采样点的生态风险商值都大于1,表明PAEs在观澜河水体中的生态风险较高,需要引起重视,尤其要关注DEHP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9(2)
【目的】利用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综合舒适度指标、湿球黑球温度指标)与微气候因子、植物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微气候效应研究,依据植物景观特征不同的城市滨水绿地中人体热舒适度感受,来提升夏季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使用率。【方法】选取南京内秦淮河城市段上的9个典型样地和1个对照点,在分析场地植物要素(大乔木覆盖率、小乔木覆盖率、灌木覆盖率、地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对气象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进行实测并计算人体舒适度,使用可视化图表反映变化规律,同时研究舒适度与选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将滨水空间依据植物平面布局归纳总结为点状、条带状、四周型3种。经过测量分析得到:①点状、四周型布局的空间微气候舒适度较佳,条带状布局的舒适度欠佳,其中点状布局降温增湿效果最显著;②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微气候综合变量的贡献较大,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指标(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WBGT)对舒适度综合变量的贡献较突出,舒适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弱;③舒适度与植物要素的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序为大乔木覆盖率>灌木覆盖率>小乔木覆盖率>地被覆盖率。量化舒适度较优的活动空间植物景观特征,提出在20 m×20 m的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样方内,大乔木与灌木覆盖率比值在(2∶1)~(6∶1)的点状、四周型植物空间布局所反映出的热舒适度值较为适中,配比低于2∶1时对热舒适度值有负面影响。【结论】对不同植物空间布局下的微气候效应进行定量化分析,揭示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夏季滨水绿地空间热舒适度的影响,提出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植物配置的优化策略,即优先采用点状植物空间布局模式改善植物空间对微气候的调节效力,调控大乔木与灌木覆盖率配比大于2∶1来改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灵活选择乔木品种和种植密度,可有效发挥水体与植物的微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84.
广东封开河儿口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渔涝河的上游干流—七星河长 4 2km ,在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形成。峒中岩、黄岩洞和罗沙岩等洞穴的动物群化石测龄 14 8~ 2 2 4kaBP ,时间跨度约 13万a而该化石堆积层的厚度仅 1m余 ,且与七星河的第一级阶地类高 ,反映晚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该盆地底部的构造升降基本上稳定。这是同期广东许多河谷地段没有构造抬升的一个重要信息 ,而且可将今日广东第一阶地沉积的最老年龄从目前已知的 5 1 9kaBP推延伸到 15 0kaBP。 相似文献
85.
旨在揭示长江三峡及其上游存在的一系列河流袭夺事件 ,其中湖北新滩为跨两大流域间的总袭夺 ,其余皆为分袭夺 ,古金沙江、古雅砻江、古大渡河原属境外红河上游的三大支流 ,经解析反向阶地、风口和倒插支流等证据 ,得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其后持续抬升作用下 ,促使上述事件的发生 ,结果导致长江延长 2倍多 流域环境也随之出现巨大改观 相似文献
86.
为提升河流流量的预测精度,将支持向量机与AR进行耦合,并构造三核混合核函数的流量预测支持向量机模型。以渭河流域的月径流量为例,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将渭河流域的径流序列划分为趋势序列、季节序列和随机波动序列,然后利用AR模型构造适用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数据集,并将数据集按4∶1划分为训练集和检验集;其次,利用线性组合构造由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与Sigmoid核函数构成的三核混合核函数,在训练集上,采用遗传算法确定相关参数,随后在检验集上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遗传算法确定参数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差异较大,从而着重讨论遗传算法带来的参数不确定性;通过函数构造与统计分析,给出三核混合核函数参数选择的一般性方法与流程,并进行验证,该参数选取方法能够降低遗传算法的不确定性,得到精度较高的流量预测结果,预测流量与实际流量的均方误差从150左右降低到130左右。 相似文献
87.
基于第6,7次区县尺度常住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人口进一步向浙东北、苏南、浙西南集聚,上海、苏北和苏中地区常住人口比例有所下降;(2)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为5个类型,其中杭州市、苏州市和宁波市为高增长型,上海市为中增长型,常州市、台州市和徐州市为低增长型,泰州市和淮安市为低减少型,盐城市为高减少型;(3)苏北、苏中地区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逐渐减少;(4)长三角常住人口规模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防滑凸榫挡土墙。通过对比其他方案,可以看出防滑凸榫挡土墙具有断面工程量少、防滑效果好、工程占地少、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0.
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鱼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水域中鱼类共计36种,隶属于8目15科和30属;这些鱼类可分为淡水、洄游和河口3个生态类群,其中以淡水类群为优势类群.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组成及资源发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主要特点为鱼类的目数和种数减少、珍稀鱼类的濒危甚至灭绝、渔获物的低龄化和小型化.本文从不科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总结了造成该水域中鱼类组成及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