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15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14篇 |
综合类 | 170篇 |
自然研究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张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6):647-649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粮食、人口、耕地三者的协调发展,应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四川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探讨了四川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的种群遗传与进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瑞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5(1):50-63
本文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遗传体制,种群内的多态现象,种群的遗传结构,演化潜力,生态小种和地理小种以及共交种等问题,得出的若干结论如下:(1)种内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如在自然 群中表明的,几乎所有可见的形态性状都具有多态现象,这种巨大的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进化的一个必要条件。(2)自然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的基因型很多座位都是杂合的,它们常表现出杂种优势,并且也可能表明增强了生理上发育上的体内平衡。(3)由于种群大,而且又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亚群,各种进化要素都有能同时起作用,并已分化出生态种和地理小种,(4)云南松具有拟态种子,其起源和适应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定量角度对芜湖县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表明,芜湖县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理论人口承载力高达120.05万人,但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影响,2000年粮食忌产仅能供养59.39万人,一旦人口增长率超过12‰,芜湖县人口将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茶学专业《茶树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还采用了网络平台建设、增强科研实力等措施,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变了实验实习教学的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福州琅岐风景区景观林朴树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琅岐风景区朴树种群的调查材料,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时间"方法编制了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生命过程种群密度变化的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朴树种群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朴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在其生命过程中存在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Ⅱ,Ⅴ龄级的年龄阶段;生存分析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朴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应用婴儿胎次率的人口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6)
本文指出总和生育率与生育模式存在明显耦合,提出一种婴儿出生数计算公式和应用胎次率的人口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现在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几种常用方法,提出在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中,除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因素外,还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其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运用生态平衡原理,推算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本文把水环境容量和人口规模预测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种新的环境容量法人口规模预测的应用探索,即水环境容量法,并说明了本方法的适用范围。本方法充分考虑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以水环境容量为环境限制因子,预测了水环境容量阈值允许范围内的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把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治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模型。运用系统工程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框架构造了二级递阶优化的算法结构,从按15个产业部门编制的经济环境投入产出表出发,研究各部门环保投资占本部门最终产品的比重和各部门对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投资分配,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总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合理比重。文中给出模型可用于工业行业的仿真实例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