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The structure-function paradigm claims that a specific function of a protein is determined by its unique and rigid three-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Thus, following its biosynthesis on the ribosome, a protein must fold to be functional. This idea represents one of the cornerstones of modern biology. Numerous cases when, due to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r because of genetic defects (mutations), a polypeptide chain has lost its capability to gain a proper functional 3D structure (i.e. became misfolded), seem to confirm this concept. Consequences of such misfolding are well known and represent lost of function, aggregation, development of conformational disorders and cell death. However, the recent revelation of countless examples of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has cast doubt on the general validity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paradigm and revealed an intriguing route of functional disorder. Thus, in a living cell, a polypeptide chain chooses between three potential fates – functional folding, potentially deadly misfolding and mysterious nonfolding. This choice is dictated by the peculiarities of amino acid sequence and/or by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eview is to outline some interesting features of these three routes.Received 5 March 2003;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28 March 2003; accepted 31 March 2003  相似文献   
32.
带双周期裂缝与孔洞的弹性平面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双周期基本胞腔中既含若干个任意形状孔洞,又具若干条任意形状裂缝的平面弹性基本问题。将寻求复应力函数的问题归结为求解正则型的奇异积分方程,并证明了其解存在且唯一。  相似文献   
33.
根据高频磁场利于感应加热、低频磁场利于熔体成形的特点,针对不锈钢(1Cr18Ni9Ti)密度大、熔点高和约束成形的熔体高度低等成形困难的特点,提出了利用低频磁场约束成形、高频磁场在不影响成形磁场的条件下辅助加热的不锈钢双频电磁约束成形方法,以便温度场和成形力场的最佳耦合.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设计了不锈钢双频电磁约束成形的成形感应器和预热感应器,并确定了感应器间的距离和屏蔽罩的放置方式,研究了预热感应器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从而建立了不锈钢的双频电磁约束成形系统.在对熔体的稳定成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双频电磁成形系统成功抽拉出圆形不锈钢样件.  相似文献   
34.
彭南陵  孙良  张明星 《江西科学》2008,26(6):919-921
研究具有柱状夹杂无限体的均匀变温问题,其中夹杂与基体材料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剪切弹性模量。应用复变函数方法及其分区全纯函数理论,结合Riemann边值问题的研究成果,求得了问题的闭合解,作为特殊情形得到了单圆柱形夹杂时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以平面凸轮机构升程的最佳传动效率为目标函数,采用广义简约梯度法(GRG),对四种常见类型的平面凸轮机构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本文给出的程序,只需选定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备有七种),便可得出其最优设计参数和全部几何尺寸.  相似文献   
36.
对用电压线圈法和电流线圈法计算电磁线圈参数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建议电磁感应器的电磁线圈应尽量采用电流线圈.  相似文献   
37.
多导脑部磁刺激仪的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脑神经系统可由外部的时变磁场加以无创刺激,考虑到要对大脑多个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刺激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由多线圈组成的多导脑部磁刺激系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了线圈阵列工作时所产生的磁场,并与实验测得的磁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软件仿真的数据精度误差在6%以内,并总结出变化规律:随着刺激线圈个数的增加,中心线圈轴线上同位置处的磁感应强度逐渐加大,与单线圈工作时相比,磁刺激深度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38.
螺旋盘管及螺旋套管换热器因其优越的结构特性和高效的换热效率,在制冷、空调、热泵、化工等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水在这类换热器中的对流换热与压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文中对水在4种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盘管换热器内的换热及压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工况范围:Re为4 000~9 000,水的体积流量为200~350 L/h,加热功率为80~350 W.实验结果表明:水的平均换热系数与压降均随Re的增加而增大,相同Re时,最大平均换热系数出现在SC型螺旋盘管中,这是因其最小的弯曲半径所致;水在BE型螺旋盘管内的压降最大,SC型次之,这是因管长与弯曲半径共同影响所致。平均换热系数随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加热功率时,水在SC型螺旋盘管中的换热系数最大,BE型始终大于SE型,而BC型随水流量的不同而异。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螺旋盘管的换热强化作用随Re增大而逐渐减弱,在4种螺旋盘管中,SC型具有最佳的换热强化效果,这一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研究结论为螺旋盘管及螺旋套管换热器在诸多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在1L搅拌发酵罐中对含有重组质粒pRLK14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采用二段培养法,于34℃增殖细菌,在对数增殖后期升温到42℃进行诱导,可以高效表达基因产品半乳糖激酶。诱导期,醋酸浓度增长较快,模拟实验表明,控制醋酸浓度可进一步提高半乳糖缴酶产率。  相似文献   
40.
在给出的各向异性的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基础上,求出载流矩形线圈在各向异性磁介质中的空间磁场,为研究磁各向异性的磁场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