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33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赤松 (Pinusdensiflora)是山东半岛地带性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 ,由于虫害严重 ,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对山东 3个主要赤松种群的同工酶分析表明 ,种群内基因多样度 (Hs=0 .2 680 )水平较高 ,而种群间基因多样度 (DST=0 .0 0 95)水平较低 .总群体表现为杂合体过度 ,纯合体 (F =-0 .1 2 90 )不足 .种群间基因分化度 (GST=0 .0 3 42 )较低 ,这与赤松种群寿命长、分布连续、风媒异交、种群间基因流 (Nm =7.0 6)较强有关 .虫害是导致赤松种群急剧减少的主要自然因素 ,而人为干扰导致生境片断化 ,也对赤松形成直接威胁 ,因此保护天然赤松种群及其生境对于赤松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82.
云南松的种群遗传与进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遗传体制,种群内的多态现象,种群的遗传结构,演化潜力,生态小种和地理小种以及共交种等问题,得出的若干结论如下:(1)种内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如在自然 群中表明的,几乎所有可见的形态性状都具有多态现象,这种巨大的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进化的一个必要条件。(2)自然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的基因型很多座位都是杂合的,它们常表现出杂种优势,并且也可能表明增强了生理上发育上的体内平衡。(3)由于种群大,而且又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亚群,各种进化要素都有能同时起作用,并已分化出生态种和地理小种,(4)云南松具有拟态种子,其起源和适应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3.
江淮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江淮丘陵地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人工林地上部各组分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能量现存量的积累、结构和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和灰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干质量热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树皮、树干、枝条,去灰分热值由大到小为:叶片、树皮、树干、枝条,灰分含量由大到小为:叶片、树皮、枝条、树干;萌芽更新林分能量现存量高于植苗更新林分,林分能量现存量随林龄和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到一定林龄后,又随林分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各组分能量现存量的比例顺序保持不变,由大到小为:树干、枝条、叶片,树干的比例随树龄的增大不断增加,枝叶的比例表现为前期叶片比例大于枝条,后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84.
柘木根黄酮注射液对小鼠S180肿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柘木根水提液全组分F1经聚苯乙烯吸附树脂D3250处理和酒精分步洗脱,得F2,F3和F4几个组分,其中组分F3黄酮含量最高,约占75%。腹腔注射F1和F3,实验结果显示,F1和F3都对S180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其中F3的抑瘤效果比F1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5.
树木在幼年期是不能开花结实的,只有结束了幼年期达到性成熟阶段(即成年阶段)才能开花结实.在全面了解影响红松结实的遗传、起源、外界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激素或激素类除草剂创造人工小环境,诱导促进红松造林苗提早结实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试验表明:结合优良造林苗木选择和配套造林技术,在红松新造林苗木成活后,于每年5月、7月上旬全株喷施特定浓度的赤霉素、ABT生根粉、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能够促使红松实生苗提早结实,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红松S2-2优良苗木造林成活后,用2×10-4赤霉素全株喷雾处理,可使红松在第4年进入初果期.  相似文献   
86.
防止黑松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防止黑松林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表明,取黑松的成熟胚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成功率比新梢要高;暗培养能显减轻褐变的发生;培养基中附加抗氧化剂Vc和吸附剂活性炭均不能有效地抑制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褐变。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类型(1/2MS)、配合适当的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变,提高增殖倍数。  相似文献   
87.
松沫蝉与松枯梢病的关系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蝉的防治。用50%甲胺磷原液或5倍液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等是防治松沫蝉幼龄若虫的适宜措施。采用“林敌”烟剂防治成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8.
火炬松树干液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采用ICT-2000TE树干液流测定系统,研究了密度为1020株/hm^2的11年生火炬松秋季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炬松树干液流表现为单峰曲线,日出后,树干液流迅速上升,峰值出现在中午前后,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液流微弱或几近无上升液流;树干液流速度白天10时至17时平均约26cm/h,最大达到54cm/h;不同径阶火炬松树干液流流量差异极显著。4株样木的胸径分别为13.5,10.2,15.7,16.6cm,秋季耗水量分别为13.28,13.27,36.33,49.80kg/d。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的影响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气温、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逐步回归建立的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子,影响植被结构变化及森林演替方向,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周转产生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森林碳循环与碳平衡。笔者定量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科学阐明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火烧迹地恢复与森林碳减排增汇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佛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化学分析法,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定量测定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探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与分配过程。【结果】林火干扰对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均有影响,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对照>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林火干扰的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均低于对照样地,变化趋势为重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只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细根生物量(P<0.05)。【结论】林火干扰减小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轻度林火干扰仅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变化。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了影响。林火干扰后马尾松林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仅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差异显著。活性有机碳含量各组分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沿土壤剖面递减的幅度呈现一定差异,重度林火干扰后的递减趋势最强。此外,林火干扰还降低了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人类活动频繁引起大气氮沉降加剧,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笔者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探究森林土壤中氮素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响应规律以及氮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森林氮素利用率并减缓大气温室效应提供参考。【方法】以山西太岳山暖温带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硝酸铵(NH4NO3)为外源无机氮添加对象,设置对照CK(0 g/m2)、N5(5 g/m2)、N10(10 g/m2)、N20(20 g/m2)、N40(40 g/m2)等5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4个重复,共20块样地。于2017年8月采集土壤样品及温室气体样品(采用静态箱法),测定林地土壤中的全氮(TN)、总可溶性氮(TDN)、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及土壤中温室气体N2O、CO2 和CH4的排放量,分析氮添加对土壤氮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在N5、N10、N20和N40各施氮水平处理下,油松林0~10 cm土壤中NO-3-N、TDN、DON的含量增加,与CK相比,含量增幅分别为25.04%~246.4%、13.29%~73.82%、4.54%~70.51%,NH+4-N含量随着施氮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处理水平对TN含量无影响。在0~10 cm土壤中,与CK相比,NO-3-N和TDN含量在N10、N20、N40处理下显著增加(P <0.05),DON只在N40处理中显著增加(P <0.05),施氮处理对0~10cm土层中的各氮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10~20 cm土层中,与CK相比,TN、NH+4-N含量有增长趋势,NO-3-N含量在N10、N20、N40处理下显著增加(P <0.05),分别增加了234%、284%、663%,TD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DON则随着处理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 <0.05)。N2O、CO2的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N20、N40处理下排放量显著增加(P <0.05); 同时氮添加处理对CH4的吸收有明显的抑制现象,使CH4从森林土壤吸收状态转变为排放状态。在相关性分析中,0~10 cm土层及≥10~20 cm土层中NO-3-N和DON、N2O、CO2呈显著相关(P <0.05),而NH+4-N、TDN与N2O、CO2、CH4呈正相关,但无显著性(P >0.05); 在≥10~20 cm土壤中,DON与N2O、CO2、CH4呈负相关。【结论】在无机氮添加试验中,施氮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尤其是在N20和N40处理水平条件下,对油松林土壤中的有效氮素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同时,有效氮含量的增加对森林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模拟氮沉降显著促进了森林土壤氮素循环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温室效应的变化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