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58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5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Two complementary debates of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e examined here: the debate on the legitimacy of hypothes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debate on intentionality and ‘representations without object’ in philosophy. Both are shown to rest on two core issues: the attitud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hosen to display a domain of phenomena. An orientation other than the one which contributed to shape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given to assumptions in Boltzmann’s research strategy, where assumptions are contrasted to hypotheses, axioms, and principles, and in Meinong’s criticism of the privileged status attributed to representations in mental activities. Boltzmann’s computational style in mathematics and Meinong’s criticism of the confus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and judgment give prominence to an indirect mode of presentation, adopted in a state of suspended belief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ssumptions and which enables one to grasp objects that cannot be reached through direct representation or even analogies. The discussion shows how assumptions and the movement to fiction can be essential steps in the quest for objectivity. The conclusion restates the issues of the two debates in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and shows how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n be brought together by arguing for a twofold conception of reference.  相似文献   
32.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当前,面临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的层面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可实施的良策。本文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根基,试图用系统思维方式探究走出生态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3.
BP网络泛化能力改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详细阐述了防止BP网络过度训练的方法,总结了常用的增强网络泛化能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要影响因素和基于修正误差函数来增强网络泛化能力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BP神经网络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4.
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产生了巨大的担忧.人工智能究竟会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人工智...  相似文献   
35.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按照基本操作、高级应用、综合应用的逻辑递进关系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项目序列,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项目的设计与划分,设计了由递进序列项目的评价和递进序列任务评价组成的动态评价序列,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诊断评价和教学补救.  相似文献   
36.
李金树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22-1725
认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出了目前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川外模式"。该模式包括保障体系和内容体系,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37.
梁克靖 《科技信息》2012,(35):68-68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DIgsILENT/PowerFactory的特点。根据软件自带的电力系统元件的模型库和简明的动态仿真语言DSL,用户在搭建电力系统模型时更为方便快捷,反映了该软件在大型电力系统仿真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8.
谢亮 《科技信息》2010,(17):I0040-I0041
动漫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合格的动漫设计人才的培养。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在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以及分层教育基础上,剖析高职高专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9.
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专业在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以项目驱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并通过构建软件学科蓝图,多课程协作,使用软件工程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等,形成渐进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软件人才教育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40.
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完成体育课程目标,促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论述;把拓展训练模式融入到体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的差别,做到有效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