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9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27篇 |
教育与普及 | 1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6篇 |
综合类 | 9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将多变量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的伪线性化方法,应用于具有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特性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的设计,实现了被控对象的状态反馈线性化。针对具体的控制要求,将伪线性化方法与其他控制技术相结合,可以形成复合控制策略。基于流体动力机械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复合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被控对象的动态性能,增强其适应参数变化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速动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3.
以水火电三机联合系统为例,提出了多机系统的低频振荡研究模型,综合考虑了励磁调节系统、汽轮机调速系统和水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作用,对不同状态下的特征根进行了比较,并做了振荡模式的相关性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了水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4.
邵慧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4):262-263
介绍了汽轮机组油系统漏油、渗油的查漏、消除方法和改进措施,同时介绍了油系统常用密封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5.
众所月知,燃气轮机是一种以空气为工质、内燃,连续回转的、叶轮式热能动力机械。提高燃气轮机的出力和热效卒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提高燃烧初温,另一种方法是降低燃机进气温度。对于提高燃烧初温,关键取决于提高一、二级动静叶片的耐高温性能,而对于降低燃机进气温度的方法则不受耐热金属材料技术发展的限制,对于任何型号的嫉机均适用。本文着重叙述的是燃机进气温度对燃气轮机出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制开发的、以8098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智能型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硬件设计、软件模块和仪表功能。 相似文献
97.
纪昌宏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4):13-17
仪征化纤热电厂 3、4号双抽机组长期以来存在着冷态启动时上下缸温差过大问题。结合此型机组配汽机构的特点 ,分析了冷态开机时上下缸温差较大的原因 ,从理论上计算出高压油动行程为 6 1mm时 ,能使调节级处上下缸温差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并在运行中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98.
针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以额定风速以下风能的最大利用率为目标,设计了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风能最佳利用追踪控制器.该控制器对叶尖速比进行控制,运行时根据实际输出的叶尖速比与其最优值间的误差及误差变化率在线实时调整PID参数,实现自整定,达到风能利用系数最佳的功率追踪目标.通过仿真对几种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能够将风能利用系数和叶尖速比均控制在最优值附近,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都较好,控制效果优于PID控制和模糊控制.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汽轮机干摩擦阻尼器叶片在谐波激励作用下的主共振特性,将摩擦力的迟滞回线进行谐波展开到二次项;用平均法求出系统主共振的稳态响应方程;分析了激励幅值、外阻尼、特别是阻尼器参数与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阻尼器具有抑制叶片共振振幅和共振调频的效果,但接触面压力需取适当值,使阻尼器处于最佳摩擦接触状态. 相似文献
100.
为确保叶轮机械工作可靠性,开展涡轮叶栅在非定常气动力作用下的振动机理研究是必要的。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对某高压涡轮两级的内部流场进行了计算,并对涡轮第一级叶栅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瞬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到叶片约束条件、载荷以及质量分布的情况下,静叶最大位移出现在尾缘中部位置,且随转静干涉效应呈周期性变化;动叶最大位移出现在动叶顶部位置,且在气动力的周期性作用下,沿展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