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95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8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24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91.
高碱煤中NaCl与水冷壁吸附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量子化学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及Perdew-Burke-Ernzerhof(PBE)算法,分别对NaCl(110)在Fe2O3(110),Al2O3(110),NiO(110)的吸附作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Fe2O3(110)与NaCl(110)的吸附能为-1 592.576 9eV,Al2O3(110)与NaCl(110)的吸附能为-348.856eV,NiO(110)与NaCl(110)的吸附能为-16.022 9eV.由吸附能越大,吸附结构越稳定,结渣、沾污情况越严重可知,吸附能的大小与煤结渣量的多少呈正相关,说明可以通过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对煤的熔融结渣性能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92.
鞍山式赤铁矿石反浮选尾矿铁品位偏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鞍山式赤铁矿石反浮选流程中存在的浮选尾矿铁品位偏高的问题,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选别流程中样品的化学多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粒度分布及矿物的单体解离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扫选尾矿中存在着一些单体解离高的微细铁矿物颗粒,其吸附在粗粒级脉石矿物表面,形成“载体浮选”进入到尾矿中,造成尾矿铁品位偏高.  相似文献   
39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通过Nt-T,Nt-T-O-T,Nt-B-O-T,Nt-B-Nc-T和Nt-T-Nc-T五种吸附结构研究了N2O分子在Pt(111)表面的吸附,发现Nt-T位是最稳定的吸附位,且吸附主要是通过末端Nt原子与表面作用.从吸附结构分析了N2O分子在Pt表面可能的解离过程.  相似文献   
394.
本文以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磷酸酯为原料合成了双母体高吸水树脂,研究了树脂投放量、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对双母体高吸水树脂吸附重金属离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母体高吸水树脂对Cu2+、Pb2+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且对Pb2+的吸附能力大于Cu2+.  相似文献   
395.
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对Pb2+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工业废水处理问题,利用一种由1,12-十二烷-O,O’-二苯基磷酸(DDDPA)和4-乙烯基吡啶作为双功能单体得到新型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其吸附及识别性能展开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水中Pb2+有着良好的吸附性能,当溶液pH> 5时,就能保持很高的吸附效率。选择性吸附试验研究发现,当共存金属阳离子为Zn2+,Co2+,Ni2+时,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目标Pb2+的选择性较好,试验条件下的选择吸附系数分别为86.6,53.0和46.5。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对Cr3+和Cu2+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试验条件下的选择吸附系数分别为20.8和9.5。对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洗脱试验结果表明,洗脱含微量Pb2+的吸附剂时使用低浓度的HNO3就能达到100%脱附。经HNO3脱附后的吸附剂对水中Pb2+的单位饱和吸附量仍然可达90.9 mgg1,为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96.
以浓度1.0mol.L-1的硫酸为改性剂,微波辅助制备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剂.通过SEM,FTIR对粉煤灰微观形貌观察及结构表征,用分光光度法对其吸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硫酸用量为4g.mL-1、微波功率400W、微波时间8min时制得的酸改性粉煤灰来处理含砷废水,常温下,当吸附剂用量10g.L-1,废水pH=6,吸附时间30min时,砷的脱除率可达90.29%.  相似文献   
397.
研究与开发对环境友好的吸附式制冷工质对对节能和环保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以CaCl2为吸附剂,NH3为制冷剂所组成的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CaCl2吸附剂颗粒强度不高、长期使用后易出现膨胀粉化、传热传质性能下降等问题,将 CaCl2分别与CaSO4、水泥按质量比4:1进行复配,并进行吸附制冷性能实验.实验表明:温度是过程的控制因素,在110℃时,CaCl2/CaSO4复合吸附剂的单位脱胶凝剂基吸附剂制冷量是CaCl2的1.325倍,是CaCl2/水泥的1.89倍.对吸附剂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表征的结果为:CaCl2 、CaCl2/CaSO4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1.2871m2.g-1,1.9163m2.g-1;总孔容分别为0.005117cm3.g-1,0.007703cm3.g-1;平均孔径分别为8.420nm,11.521nm.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制冷量有较大提高、膨胀粉化程度降低、其微孔结构和比表面积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398.
微波辐射制备PMMA-BMA树脂及其吸附油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应用微波辐射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脂(PMMA-BMA)吸油烟树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烟树脂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附气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A/BMA配比为0.8:1,引发剂、分散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0.4%、0.3%和0.35%时,所合成的树脂其吸油烟率达到最大,此时树脂表面形成了较多和较深的孔.与常规条件下的合成方法相比,使用微波辐射合成WRT树脂不仅可缩短一半以上的反应时间,而且其吸附气相油烟率也高于普通合成法得到的NR树脂.此外,微波辐射合成的树脂其吸附气相油烟性能还优于普通活性炭和商品的G-1651型高吸油树脂.  相似文献   
399.
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采用比色法,对富集、纯化苜蓿总皂甙的工艺参数及吸附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0%,吸附时间为2 h时,具有很好的富集、纯化效果;纯化前总皂甙含量为5.67%,纯化后总皂甙含量可达36.02%;并且D-101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重复使用也可得到较高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400.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 (PAH), which is frequently used in fabricating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films, was studied by single 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SMFS). Plenty of force-extension curves with a long plateau were obtained in water, indicating that train-like structure was predominant when PAH was adsorbed on the substr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ak-type force-extension curves of PAH in water were not able to be fitted by the modified freely-jointed chain model. Additionally, there was a flat region in the derivative of force-extension curves. Thus, it was inferred that PAH chain in water was in a special conformation and underwent a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under the stretching of an external force. This phenomenon did not appear in the SMFS experiment in 1 mol/L urea solu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urea was able to break the special co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