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38篇
丛书文集   49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21篇
综合类   1438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味剂是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可应用于多种食品中。尽管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不断发展,但由于甜味剂产业发展较快,一些企业生产者盲目逐利,在生产加工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违规使用甜味剂的问题,主要包括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甜味剂、滥用复合甜味剂、重复使用甜味剂、标识不符合规定、甜味剂质量不合格和用甜味剂掩盖食品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而使用等。食品生产者应合理规范生产和使用甜味剂,以免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消费者也应理性认识甜味剂,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相似文献   
42.
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历程及管理政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保健食品自1996年法制化管理以来,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30余年来保健食品的相关管理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监管部门也从原来的卫生部改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除营养素补充剂,功能型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现有27种,按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实现了从单一注册制到注册与备案双轨制的改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的保健食品和首次进口的保健食品的注册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的备案,而各省及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生产的保健食品的备案。已经颁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一)》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一)》仅包含营养素补充剂和补充营养素功能。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保健食品的政策和法规,包括《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细则(2016年版)》、《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服务指南(2016年版)》、《保健食品备案工作指南(试行)》等。对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及管理政策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对行业更快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采用具有磷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对模拟的食品发酵废水进行厌氧除磷工艺研究。通过向厌氧反应器投加前期筛选得到的磷酸盐还原菌进行污泥驯化、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食品发酵废水厌氧除磷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个周期的驯化,使投加菌株的污泥具有良好的生化和除磷性能,反应器出水CODCr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319.60mg/L和13.58mg/L,相应去除率分别为69.43%和20.95%。厌氧除磷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培养温度30℃、pH值为7、氮源为蛋白胨+NH4Cl+NaNO3,总磷质量浓度为17.5mg/L,总磷去除率可达37.96%,产生的PH3的磷含量占总磷去除量的24.61%。  相似文献   
44.
In this experiment we take the OMMT as the additive to improve the anti-sedimentation and thickening 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coatings,followed by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suspension stability of the OMMT in solvents.The OMMT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alkyd coatings system by the preformed gel method.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effects which the OMM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had produced,we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OMMT numbered 24T421-2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on the enhancement of properties we have mentioned above,as well as the anti-flowing and level characters.【Key words】Coatings;Organic montmorillonite;Suspendability;Anti-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45.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餐饮业需求的增长,饮食健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饮食文化、合理膳食、科学烹调和饮食习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6.
尹红  黄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88-189,202
结合吉首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实验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方面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校培养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具体做法和教改重点.  相似文献   
47.
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保证食品包装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指出要实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需要考虑包括控制器、传感器、伺服驱动技术、人机交互界面及网络技术等问题;同时从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看,要加强对设备的数控化,设备信息的一体化及设备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8.
新型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及其抑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食品防腐剂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动物源天然防腐剂以及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等类型。天然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由于其本身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对5种新型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即乳球菌肽、溶菌酶、聚赖氨酸、苯乳酸及曲酸)的理化特性、抑菌机制和抑菌特性等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旨在为我国新型、安全、高效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Large seasonal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may influence isotopic signatures of primary producers and the types and amounts of these potential food sources accessible to aquatic fauna of Poyang Lake,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In this study,the isotopic signatures of primary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were determined,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and mixing models were combi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levels on the diet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oyang Lake fish and inverteb...  相似文献   
50.
In the area of social science, in particular, although we have developed methods for reliably discovering the existence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we are not very good at using these to design effective social policy. Cartwright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use causal relationship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 theory of causation that makes explici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nature of causation, our best methods for discover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uses to which these are put. I argue that Woodward's interventionist theory of causation is uniquely suited to meet Cartwright's challenge. More specifically, interventionist mechanisms can provide the bridge from ‘hunting causes’ to ‘using them’, if interventionists (i) tell us more about the nature of these mechanisms, and (ii) endorse the claim that it is these mechanisms—or whatever constitutes them—that make causal claims true. I illustrate how having an understanding of interventionist mechanisms can allow us to put causal knowledge to use via a detailed example from organic chemi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