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27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124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34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71.
气相法同质外延金刚石单晶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00>和<111>两种取向的金刚石为衬底,用微波PCVD法进行了同质外延实验,考察了衬底取向,反应气体,碳源浓度等因素对外延层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给出了获得比较理想单晶外延层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依据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新型液体粘性制动的机理。针对典型的带有径向油槽的摩擦片形式,采用独特的“边界条件分步叠加法”,导出了粘性制动的油膜压力分布及油液流动特性参量的实用型解析解,同时,显化出静压、转差、离心力以及油槽对油膜形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3.
174.
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大空间膜状凝结小温差工况建立了一种新的解析模型,并以R22/R142b水平管外凝结为对象进行分析求解,理论计算重现了实验研究中出现的某些小温差工况下凝结换热恶化异常严重的现象,经过分析提出:“在混合蒸汽沿凝结物面方向的运动可以忽略的场合,非共沸混合工质凝结换热所需的最小温差等于此混合工质在相应组分浓度下的露泡点温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5.
采用TiO_2和SiO_2的金属烃氧基在乙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反应,制成胶状非晶态物质溶液.用浸渍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多层TiO_2/SiO_2介质复合膜.它具有涂膜设备和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作者对溶液配制、涂膜工艺和膜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由实验得出膜厚d与溶液浓度C及提拉速度V的关系;给出了膜厚随其热处理温度的变化;并用扫描电镜对膜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6.
本研究采用在滑靴上加辅助测板的方法,首次实测了滑靴在实际工况下油膜变化的全过程,获得了滑靴油膜特性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的结论对进一步改进滑靴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7.
现场FT—IR光谱电化学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常规FT-IR光谱仪上的现场电化学测定,分析讨论了这一方法在溶液反应及其定量处理,修饰膜电极,金属的氧化,腐蚀与缓蚀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8.
化学气相沉积(CVD)TiN涂层在模具上涂复3~10μm可使模具寿命提高3~4倍。本文研究指出:沉积温度对沉积速率、涂层硬度及对基体Cr12MoV硬度和尺寸都有影响。在950~1000℃间可以得到接近化学计量的TiN,其硬度Hv(1)≈20000N/mm~2,基体尺寸变化在万分之五以内。  相似文献   
179.
近年来,随着表面研究的发展,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各种有机分子薄膜性质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在这些研究中,首先涉及到有机分子在金属靶(即衬底)上的成膜及膜厚度的控制问题。有机分子在金属靶上的吸附成膜一般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吸附两种。化学吸附作用比物理吸附作用强得多,它可导致被吸附分子及靶表面分子结构上的变化。在一般条件下,物理  相似文献   
180.
本文简述了用α-SiC:H/α-Si:H复合膜钝化硅平面器件的钝化机理,并成功地应用于硅平面小功率晶体管的表面钝化,实验表明,钝化后的器件反向漏电流降低了2~3个数量级;小注入下的电流放大系数提高了3~4倍;室温—200℃的BT实验表明,未钝化的器件200℃时的电流放大系数比室温时增加了300%,而钝化后的器件只增加了75%。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钝化膜中原子态氢在到达SiO_2-Si界面处与界面处悬挂键结合,降低了界面态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