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3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9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1.
超级计算机在当今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向着E级计算时代迈进之时,精确衡量超算的性能是一个事关超算架构和应用的关键问题。评价一台超算采用不同的基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介绍超算中主要的3种排名及其对应的评测基准,并分析了超算本身的发展及应用远景。 相似文献
12.
13.
张肇西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2):17-22
美国的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 s)、戴维·玻利泽(H.David Politzer)、弗兰克·维里茨克(Frank Wil czek)3位理论物理学家因为揭示出了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特性和这一特性被后来实验所证实,获得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按历史顺序,简要回顾了强相互作用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建立的基本"要素".介绍了理论上如何得出强相互作用"渐近自由"和"渐近自由"的含义.引述了实验检验理论上的渐近自由最典型和最新的情况,展示了强相互作用渐近自由的高度正确性.介绍了基于渐近自由的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的要领.指出渐近自由的发现和证实,是确立量子色动力学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正确理论的重要依据,同时列举了当前量子色动力学的"色禁闭"等一些前沿问题.渐近自由的发现和证实深刻地影响了粒子物理,如量子色动力学成了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导致电、弱、强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Eric Betzig,Stefan W. Hell 和William E. Moerner3 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方面的重大贡献。本文从显微镜分辨率的起因入手,对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此外,对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是一种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存在于除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周期、DNA复制以及染色体结构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比较公正的,但政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又是现实的。我国之所以未曾问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环境影响了基础研究的学术自由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胡浩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34):18-21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Martin KarpIus,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以表彰他们对“发展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的贡献。3位获奖者的研究建立在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发展基础之上,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论化学研究对理论化学工作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据此本文做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学思潮的更迭,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评选标准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转向。现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评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包容,更为注重的是对艺术创新、艺术探索的鼓励与肯定,期望作家们能创造性、个性化地反映社会和人性本质,以达到人道主义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发现树突状细胞的斯坦曼和发现Toll样受体的博伊特勒、霍夫曼。自1901年贝林因发现抗毒素获得首届诺贝尔奖开始,一百多年来,免疫学研究领域所荣膺的诺贝尔奖已经累计17次。从免疫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证了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免疫学起源于微生物学,经历了由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门前沿科学。本文回顾了历届荣膺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