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现状及发展   36篇
综合类   13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of aldose reductase-inhibitor complexes at subatomic resolution has revealed new structural details, including the specific interatomic contacts involved in inhibitor binding.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of ALR2 with IDD 594 (resolution: 0.66 Å, IC50 (concentration of the inhibitor that produced half-maximal effect): 30 nM, space group: P21), IDD 393 (resolution: 0.90 Å, IC50: 6 nM, space group: P1), fidarestat (resolution: 0.92 Å, IC50: 9 nM, space group: P21) and minalrestat (resolution: 1.10 Å, IC50: 73 nM, space group: P1). The structures are compared and found to be highly reproductible within the same space group (root mean square (RMS) deviations: 0.15 0.3 Å). The mode of binding of the carboxylate inhibitors IDD 594 and IDD 393 is analysed. The binding of the carboxylate head can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 by the subatomic resolution structures, since both the protonation states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atoms are very precisely known. The differences appear in the binding in the specificity pocket.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s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IC50, which are confirmed both experimentally by mass spectrometry measures of VC50 and theoretically by free energy perturbation calculations. The binding of the cyclic imide inhibitors fidarestat and minalrestat is also described, focusing on the observation of a Cl- ion which binds simultaneously with fidarestat. The presence of this anion, binding also to the active site residue His110, leads to a mechanism in which the inhibitor can bind in a neutral state and then become charged inside the active site pocket. This mechanism can explain the excellent in vivo properties of cyclic imide inhibitors. In summary, the complet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subatomic resolution structures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binding energy of the different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42.
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以野生型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为模板,获取3种突变型(Cys85Ser.Cysl51Ser,Cys85/151Ser)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与Pst Ⅰ将3种突变基因片段插入到克隆载体pUC18上,进行蓝白筛选,将筛选的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43.
稀土与甘氨酸作用形成固体配合物的研究工作已有许多。但用稀土硝酸盐与甘氨酸作用生成固体配合物的工作尚未见文献报道,而红外光谱的研究也未开展,本工作在水相中制得了La、Ce、Pr、Nd、Sm、Eu、Gd、Tb、Y共9种稀土硝酸盐与甘氨酸固体配合物,测量了配合物的FT-IR光谱,对其主要红外吸收带进行了归属,同时也对配合物配位键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在含有4μM脱落酸(ABA)的Hoagland培养液中培养的小麦幼苗,在离休条件下,根、茎、叶中的硝酸还原酶(NR),*力均受到抑制,在处理21~48h期间,抑制达到高峰,72h根、叶中的活性得到恢复,96h茎中的活性恢复。除去培养液中的ABA24h后,继续观察实验的结果表明,ABA对NR活力的抑制不依赖于硝酸盐的吸收,尽管ABA降低了叶片中硝酸盐的含量,但在组织的硝酸盐水平与ABA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采用TG-DTG法研究了Pr(NO_3)3·nH_2O(n=6,4,2)的热分解行为,并通过IR对反应物、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鉴别.同时,借助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DTG曲线,用Kissinger法计算了它们脱水的表观活化能,并利用DSC法求得了Pr(NO_3)_3·6H_2O的脱水焓.  相似文献   
47.
本文研究了渗透胁迫、热胁迫、外源脯氨酸和脱落酸对春小麦幼苗 NR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R 对水分胁迫极为敏感,随胁强增加,活性持续下降;解除胁迫后,一般24h 内活性即能恢复.NR 对热胁迫也很敏感,当温度高于正常生长温度10℃时,活性即迅速下降。外源脯氨酸能够减缓胁迫条件下 NR 活性的下降。外源脱落酸在胁迫条件下加剧 NR 活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48.
比较了分别饲喂酪蛋白、大豆分离蛋白、黄米醇溶蛋白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和动脉硬化指数,旨在评价黄米醇溶蛋白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的特定作用。结果显示:黄米醇溶蛋白(添加1.82%Lys和0.23%Trp)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P<0.05),降低动脉硬化指数;但体外实验表明:黄米醇溶蛋白不能抑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即不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黄米醇溶蛋白对小鼠血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与其蛋氧酸与甘氨酸含量之比、疏水性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提出并应用改进的分形方法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结构进行研究。建立了适用于TrxR的分形及数据处理方法。发现正常的TrxR的结构分维值约为1.33,氧化后结构分维值增大。提出了蛋白质结构分维值是表征蛋白质分子状态的重要特征之一的观点,并结合TrxR验证了该观点。提出了药物分子分维值应与靶酶的结构分维值相契合的观点,并结合以TrxR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相似文献   
50.
以E.coli MC4100染色体DNA为模板使用PCR扩增技术克隆了鸟苷酸还原酶基因guaC,该基因全长1044bp,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37ku的蛋白质。将该基因直接克隆于PET—16b质粒的T7启动于下游,得到质粒pEXP1。转化E.coli 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获得了高效的表达。含表达质粒的菌体胞内粗提液经酶活分析表明,鸟苷酸还原酶的活性为不含质粒的宿主菌的80-8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