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6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璀璨的繁星闪耀,儒、道、墨、法、兵等思想学派百家荟萃,孔、孟、孙、墨等历史名人烁古耀今。近年来,在我们深入挖掘廉政文化,提倡为政以德、廉为政本、以义制利、以民为本、尚俭抑奢、选贤任能、以法而治等古代廉政文化思想的同时,不妨来探究一下儒、道廉政文化在众多资源构成中的深厚内涵和对当今廉政文化具有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构建立体教育空间,开展创新特色廉政教育,扩大廉洁教育范围,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12.
儒家与法家在传播中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高明的传播技巧,但却因在人性这一本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在实践中未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3.
秦汉时期,颍川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儒法兼备”的形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颍川文化这种特性的形成与西汉政府的行政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4.
“王权本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为王权本位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为它奠定了重本主义、重位主义等主要的哲学思想;苟子贡献了王道政治学;孟子则贡献了“民本”的配套理论。  相似文献   
115.
尽管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最高价值理念形式不同,但在内涵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都以至善大爱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代世界性的精神危机,集中表现在最高价值理念的失落与缺失.无论西方"上帝死了",还是中国同"圣与仁"的彻底决裂,都是对自己最高价值理念的"自行废黜".在失去精神家园后,人们陷入"虚无主义",也就失去最高的精神约束力、激发力与归宿.以至人们变得为所欲为.随之,战争、犯罪、道德堕落等恶行,在世界上就丛生而不断.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只能是与传统价值血脉接通,经过扬弃传统,建构新的最高价值理念,以便在人们心中能重新筑起以道"为安""为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6.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与东亚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成型于上世纪中叶的熊十力、牟宗三"新心学"、冯友兰"新理学"、马一浮"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的空间,但恐怕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成型于世纪之交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决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7.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8.
李大钊孔子观及其形成背景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孔子观包括了他所认为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作用,儒家学说的时代特质等。李大钊孔子观的形成与其所处的一片尊孔之声的思想与社会背景有关。他孔子观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各自沿着自己固有的轨道前行。然而具体到个人身上,尤其是思想较为自由的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身上,则融合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生活于明嘉、隆时代的松江名士何良俊,既重经又崇佛重道。儒为其一生立身根本,佛道则为养性之具。不同的是,他把佛道的精义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其不再神秘、令人敬畏。  相似文献   
120.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一人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