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1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1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977篇 |
自然研究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踏查和对鸟岛、大通山,以及海晏湾3个地区的野外取样调查,比较讨论了重要值的各类计算公式.认为,在草地植物群落中用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100比较科学,并用组平均法(GAM)对该地区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划分为24个群落,分别属于沙生植被、沼泽草甸、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及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等7个植被型. 相似文献
32.
33.
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为例,引入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遵循可品赏、可持续、可游憩的设计原则,通过对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过程中开展的结果评析,探讨了大学校园生态水景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34.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以新余市新农村建设为例,在认真总结其成效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着力从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
董迎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
在广西诗歌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相思湖诗群”依凭“相思湖作家群”的人文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到诗坛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尊重个性”的同时,诗学主张不断形成共识,具体表现为:诗歌,作为生活的“一种建制”;以暴制暴,从思维上强化语言的生命旨归;诗歌要考虑“隐匿者”的存在,学会召唤读者相应的情绪;诗歌伦理学:诗歌与大地合一。 相似文献
36.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断层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化断层,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化层序中出现不含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通过对太湖地区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时空分布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典型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状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普遍存在着两层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层,它们的年代与化断层形成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各期化断层的形成均非海侵造成,而是与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海面波动有关。崧泽晚期化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地表低洼处泥炭沼泽的扩大所致,而良渚晚期化断层则是因大规模的陆地洪水泛滥,引起地表水域扩张造成的;唐宋前期化断层与太湖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整个历史时期,太湖水系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演变。本区湖面曾几度扩展,这是该期化断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演变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演变及其特点,并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探讨了该湖水质免于矿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8.
黄懿陆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5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39.
河岸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磷素,从而减少进入湖泊水体中的磷。笔者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植被缓冲带并研究其生态效果,为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提供参考。 【方法】选定太湖流域4块大小为20 m×50 m不同密度的杨树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在缓冲带不同宽度处地面下不同深度(20、40和60 cm)处平行埋设PVC管,每个宽度分别设置3组淋溶管作为重复,每组3个,作为地表径流水的收集装置。分别于4、5、6、7、9月强降雨后采集水样,低温保存并测定其中磷素质量浓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宽度和密度的杨树林缓冲带截留径流水中磷素的差异,以确定适宜的河岸人工林缓冲带。【结果】① 7月径流水中可溶性磷(DP)、总磷(TP)去除率达到最大值(36.91%、26.50%),PO3-4去除率在6月达到63.30%,4、9月3种不同形态磷的去除率相比6、7月有所下降,不同月份PO3-4、DP、TP质量浓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F=2.382,2.052,2.758,df=180),去除率与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F=3.464,3.265,3.279; df=180)。② 径流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缓冲带密度并不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稀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杨树数量稀少,截留污染物能力不足; 密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由于栽植密度较大,不利于杨树自由生长,吸收含磷污染物效果不佳。栽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宜栽植密度阈值。③ 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截留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岸缓冲带对PO3-4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TP,DP效果最差。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对2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的去除率较高,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TP去除率总体高于20 cm深度的,6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TP的去除率最低。在不同深度径流水中的3种磷素质量浓度在杨树缓冲带前15 m宽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F=3.232,2.808,2.175; df=180); 之后随着宽度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的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15 m宽度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平均去除率接近50 m宽度缓冲带的,说明15 m宽度的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结论】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在夏季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较好; 中等密度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有较高去除率,但不同密度杨树林对于径流水中磷素截留差异并不显著; 15 m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各形态磷。含磷污染物只是造成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因素之一,合理的河岸缓冲带还应考虑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由于磷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生长,因此在植物生长初期对磷的去除率较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磷素截留效率的动态变化尚有待长期的观测研究,以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其截留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0.
在大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为定量分析坝上高原典型湖泊察汗淖尔近30年的演变及驱动要素贡献率,通过遥感影像与资料收集,对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量化驱动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察汗淖尔在过去30年间逐渐萎缩,几乎干涸,变化速率为-0.94 km2/a;温度升高,暴雨次数显著减少,不利于察汗淖尔湖泊水面面积的维持;高额的农业用水量是导致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各影响因素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农业用水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径流量>年均温;农业用水量相关系数为-0.71,贡献率为51.1%,地下水埋深相关系数为-0.67,贡献率为33.3%。大气条件是湖泊变化的重要背景因素,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湖泊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