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硫酸对乌兰林格膨润土(WZB)进行活化研究,并对活性白土产品进行了化学成分、红外光谱(IR)及氮气吸附技术表征分析,表明活化过程中蒙脱石层间Na 、Ca2 溶出较快,而八面体中的Mg2 、Al3 、Fe3 溶出较慢,且溶出难易程度依次为Al3 、Fe3 、Mg2 ;随着加酸量的增加,414cm-1与1639 cm-1附近的峰逐渐降低;产品的总孔容、比表面积及平均孔径分别从0.1206mL/g、117.5m2/g和4.104nm增加到0.2983mL/g、203.3m2/g和5.869 nm,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2.
铬簇合物交联蒙脱石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采用铬簇合物「Cr3O(OOCCH3)6(OH2)3」Cl.6H2O作交联剂,制备交联蒙脱石多孔材料。通过XRD,IR和比表面及吸氨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交联蒙脱石多孔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83.
联苯胺与蒙脱石及铝柱层蒙脱石反应都生成黄色和蓝色化合物,当pH>1.5时生成联苯胺蓝,pH<1.5时生成联苯胺黄.实验发现,在同时满足适当的质子浓度与联苯胺浓度之比([H+]/[Bz])和吸附剂与联苯胺摩尔之比(MA/MBz)的条件下,在高pH范围(2.0~4.0)内仍可得到联苯胺黄.根据实验结果,可用方程式描述这一反应,并讨论了不同pH时生成联苯胺黄的条件  相似文献   
84.
利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和四甲基氯化铵(TTAC)分别对钠基蒙脱石(Na-MMT)进行有机改性,合成了DTA-MMT和TTA-MMT两种蒙脱石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表征技术,以及蒙特卡洛(MC)模拟理论计算手段,对两种改性蒙脱石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了季铵盐添加量以及季铵盐烷基链长的变化对改性蒙脱石的片层空间结构与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后的两种蒙脱石层间距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当插层量增大时,具有长链烷基季铵盐的DTA-MMT体系对蒙脱石片层空间的撑大作用明显好于TTA-MMT体系;与自由相的季铵盐相比,插层季铵盐热分解温度显著提高,表明改性蒙脱石有利于其热稳定性的提升;此外,蒙特卡洛模拟得到的蒙脱石层间距数值与实验XRD表征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合理解释TGA与XRD等实验表征结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许多具有典型层状结构的无机化合物,在插层聚合中可以作为插主,单体在层间聚合后即可将插主的分子层撑开或刺离,达到纳米级分散,形成纳米插层复合材料.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从蒙脱石、高领土和石墨三种层状无机物中筛选出最好的插主用以制备SAP,并讨论了蒙脱石对树脂吸水倍率、耐盐性和吸水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蒙脱石固体颗粒乳化制备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型烯基琥珀酸酐(ASA)造纸施胶剂,研究了pH值、油水比和固体颗粒浓度对ASA皮克林乳液稳定性及施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明显改善了ASA乳液的稳定性;随着pH值的增大,所制备的ASA乳液的稳定性先升高后降低,pH值为7.0时乳液稳定性最高;油水比达3:1时会发生转相,ASA皮克林乳液由水包油(O/W)型乳液转变为油包水(W/O)型乳液;固体颗粒浓度与油水界面处的固体颗粒膜以及连续相中固体颗粒网络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固体颗粒浓度越大,乳液粒径越小,乳液稳定性越好;所制备的ASA乳液的最佳固体颗粒浓度为1.5%~2.0%;改性蒙脱石有效提高了ASA乳液的水解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施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7.
对新疆某地钠蒙脱石进行了季铵盐有机改性处理,利用有机蒙脱石与有机物的良好相容性,将吡咯单体插入到有机蒙脱石的层间域中,并对吡咯单体—有机蒙脱石插层复合物的浆体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表明:在60℃烘干过程中吡咯单体在其层间域中的含量和存在状态没有明显改变,干燥只是使没有进入有机蒙脱石层间域的吡咯单体大部分挥发;进入到有机蒙脱石层间域中的吡咯单体则不随环境温度的提高而释出,表明吡咯单体已与有机蒙脱石形成了低温条件下稳定的吡咯单体—有机蒙脱石插层复合物。  相似文献   
88.
89.
对一组自制Ni2+-交换蒙脱石样品中是镍物种的存在形式及焙烧温度影响进行了TPR和XRD考察.结果表明,样品中镍负载量等于或小于Ni2+的交换量时,镍主要以难还原的可交换阳离子Ni(OH)q+x一种形式存在,如果样品中镍负载量超过Ni2+的交换量时,镍则以难还原的可交换性阳离子Ni(OH)q+x和易还原的自由态镍Ni(OH)2或NiO两种形式存在,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样品中的各镍物种均可迁入蒙脱石骨架结构内,只是迁入难度不尽相同:可交换性镍<柱羟基镍<自由态镍.Ni2+-交换蒙脱石中自由态镍的存在,可能是造成其催化活性在高温时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本文采用插层聚合法制备了己内酰胺/钠基蒙脱石层状纳米复合物,通过Molau实验、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和富里叶变换红外分子光谱分析表征了该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并根据结构化学理论探讨其复合机理,获得了低维纳米复合材料主要是依靠分子间氢键作用把有机分子与层状硅酸盐组装在一起的结论,从而为其应用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