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8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营城子汉代墓内壁画的升天图生动反映了汉代“羽化升仙”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该墓出现的历史地理背景、壁画反映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略加探析,认为汉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及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考古成果证明,大连地区的汉墓群与中原地区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2.
清代前期,满洲皇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是,与蒙古贵族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限制其势力扩大而便于控制。结果,不仅消除了蒙古势力对清王朝的威胁,而且使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的钢铁屏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满蒙贵族联盟的形成、发展及联盟内部控制权等问题,并肯定了这一联盟对清代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清末音乐教育具有启蒙与救亡两大功能。清末音乐教育的启蒙功能主要体现在以音乐为载体的精神教育、以音乐塑造新的国民性、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三个方面。清末音乐教育的救亡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救国与音乐救国,军队乐歌的激励斗志和保家卫国,以及音乐团体的鼓舞国民和挽救国家的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4.
董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23-26,44,126
清初中算家秉持正确的标准评判中西算法之优劣,悉心洞察前人成果之利弊,从而在三角学研究上取得丰富的成果,弥补、纠正了传入三角学知识的种种疏漏和讹误,促使三角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完善的数学分支,有力驳斥了当时拘守成法、空论疏学等不正学风。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彰显出"求是"、"求真"、"甘为津梁"、"嘉惠后学"的学术精神,对清初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犹可借鉴。  相似文献   
105.
钱光胜 《西藏大学学报》2013,(1):105-110,162
藏地流传之《西藏度亡经》和敦煌写本《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分别代表了藏汉两地的冥界观念。文章从年代、内容及功用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表明两经之间相同点颇多,可能与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统治敦煌时期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6.
明代中后期,程朱之学受挫于王学之盛,造成了学风空虚的流弊。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人源出于王学,而反之于王学,以“格物”辩“无善无恶”,成之于实学,造就了儒学内部王与朱共天下的格局,为东林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7.
《三吴水利录》是明代归有光编著的一部专论太湖流域水利问题的著述.该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此前有关太湖流域水利的诸家之说,清晰点评了诸家的观点,在前人对太湖流域水患原因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太湖流域水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太湖流域水患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它是一部颇具特色且影响较大的关于太湖流域水利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8.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9.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110.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判官形象的发展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由宋元到明,判官形象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由边缘向中心靠近;由人上升为神。由明到晚清,判官形象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由中心向边缘外移;由神又下降为人。判官形象发生变化有社会环境、民众心理和创作主体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