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6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1.
与普通话相比,新余方言形容词的构成和表达有与之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体现了鲜明的方言色彩,如构成上的A个AB式、A里巴B式等。由此也丰富了新余方言形容词程度(级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中国喜剧电影飞速发展,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民间”成分在喜剧电影中逐渐增多,喜剧电影在题材的选择、喜剧效果的营造、小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日益突显其“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诗民族化与大众化潮流中,马凡陀的山歌被誉为新诗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作为被左翼批评界认可的新诗样板,它可贵之处是一方面普遍调用丰富的吴语资源,另一方面则始终以底层市民的民生为重。新诗中的山歌道路仍是敞开的,其口语化、方言化、大众化的运行轨道,以及针贬现实、为民代言的品性,对当下诗坛仍然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声调的相互感染致使我、你、他等同调,这是河南、关中以至于许多南方方言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河南等地第三人称单数他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作用也读作上声。汉语方言的指示代词应当是近指和远指二分,而不应当有所谓近指、中指、远指的三分或其他多分。学术界应当加强对疑问代词等的研究。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的本字应当是我。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传统耳听手记的声调研究方法,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使得声调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化.烟台方言可以分为老派和新派方言,它们的单字调声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同.就目前来讲,对新派烟台方言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实验的方法,几乎还是空白.应用现代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侧重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测算出新派烟台方言单字调调类最终分为三类,调类与调值分别为:乎声44,上声313,去声42.由于这一结果与传统烟台方言单字调调值有较大差异,故本文对新派烟台方言单字调与传统烟台方言研究结果及普通话也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派烟台方言单字调调值可能演变的原因.新调值还有可能对烟台方言两字组及三字组连读变调模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入声是江淮官话最重要的语音特征。以往的入声研究缺少这样单点方言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六安话入声字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揭示江淮官话入声演变途径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赵宧光是关注并研究方言的明代学者之一。文章勾稽了赵宧光的方言研究成果,分析了这些成果的具体内容,归纳了这些成果的主要特点。赵宧光研究方言是时代背景下的学术自觉,引证方言具有方法论意义;他的方言研究成果具有共时价值,是研究明代后期方言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处吴头楚尾的萍乡,有着丰富的方言词汇,其方言词汇的来源途径也多元化。萍乡方言区分为城关片、北路片、东路片、西路片、小西路片等五个片区。本文以城关片为据点,从古汉语的遗留、其他地区方言的渗透以及人民群众的自造三个维度探讨该片区方言词汇的来源系统。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调查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萍乡城关方言词汇的语源问题和古汉语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乐安牛田方言古透定母的今读情况甚为丰富,其中部分古透定母常用字今读为擦音[h、、f]。在各地方言趋于消失的大势下,通过与其他几个相邻县材料的比较,全面记录和展示该地古透定母擦音化的特点,为赣语的保存和保护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叶颖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5):144-147
梅县方言程度副词既有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相似之处,在内部差异、语法功能等方面又有其独有的方言特色。其中,在与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的组合搭配上有显著的表现。此外,在近义程度副词(如:"争唔多"与"争滴"等)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