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5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231.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不仅精通古文,对时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到了时文内在的不同品位,积极推崇高境界时文;认为时文的职能在于阐发经典原意,真正做到“代圣贤立言”;在时丈和古丈的关系上,打破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主张“以古文为时文”;提出作者的人品、环境等是影响时文创作的重要因素。刘大櫆的时文观对后人研究时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32.
对《文心雕龙》中审美感觉思想的认识还几乎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文心雕龙》继承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审美感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和内质,同时兼取了各家思想资源,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综合和提升,试图把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当时审美“新变”要求统一起来,以“唯务折中”的态度来调和“复古派”与“新变派”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33.
笔者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牧歌式作品的纵览,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是所有的牧歌作家无一例外地都特别钟情于书写澄澈纯净的乡土少女,把乡土少女作为其审美寄托的对象。反过来,乡土少女形象也成了组构其作品的“牧歌情调”的重要元素。论文以刘庆邦作品为个案,从四个角度分析了乡土少女形象与牧歌情调的天然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234.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向来是医者最高的人格追求。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则是读书人的另一条心理慰藉之路。刘禹锡便是一例,《鉴药》是他被贬夔州期间(822-824年)所著,“鉴药”就是以用药为鉴,即以治病之理寓治国之道。这是作者鉴于当时宦官擅权、藩镇势力猖獗,遂借自己治病服药的经验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所发出的针砭之言。  相似文献   
235.
对中国宋元间出现的“如积释锁”进行了探讨,分为3部分,对“释锁”的理解,对“如积”的理解,关于《如积释锁》与元裕细草问题,重点是对《如积释锁》这本书的研究以及对元裕细草可能形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236.
一般研究汉武帝,人们总是着眼于他对汉民族的伟大贡献、丰功伟绩与风流逸事,或是对其功过进行分析评价,却很少注意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具体做法。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逐次叙述汉武帝更换继嗣的全部过程,探讨武帝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揭示封建社会帝王更换继嗣时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活动。  相似文献   
237.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是研究宋元一代语言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其中的口语副词的历时考察和新词新义的分析,比较深入而具体地探讨了戏文在反映一代语言面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38.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章学诚对繁琐学风的抨击远承自刘歆,学主于用是两者学术思想的共同基质,但刘歆本于通经致用,而章学诚则是承自浙东学派一系的事功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39.
刘辰翁以文学名世,其书法艺术也享有盛誉。他的墨迹被宋元明士大夫视作珍宝。他对文房四宝的要求与时尚不同,别具一格。每作书,充分酝酿,书兴所至,姿意横生。酒酣喜挥毫。好为人题画,所题诗书堪称双绝,为时人所倾。辰翁墨翰流传至明而佚。  相似文献   
240.
在崇祯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时,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外出督师抗敌。尽管其所处阶级与时代环的局限决定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但此忠义之举仍应受到肯定与赞扬。虽然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导致其为人理政时有疏忽。但一些论者仅凭《明史》中一段话焉不详的记载便断章取义,指责刘宇亮督师之际临敌畏葸,“急趋晋州”躲避,而在“刘光祚案”的处理上则“出尔反尔,玩弄国宪”,并进而据此否定刘宇亮的治绩与为人,这既是有悖于史实又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