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8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429篇
自然研究   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The analytical notions of ‘thought style’, ‘paradigm’, ‘episteme’ and ‘style of reasoning’ are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framework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though their proponents, Ludwik Fleck, Thomas Kuhn, Michel Foucault, and Ian Hacking,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closely connec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hare similar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argu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four thinkers disagree on certain assumptions, their frameworks have the same explanatory goal – to understand how objectivity is possible. I shall present this goal a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a common project -- that of historicising Kant's a priori.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make an instrumental use of the insights of these four thinkers to form a new model for studying objectivity. I shall also propose a layered diagram that all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rameworks to be mapped, while acknowledging their similarities. This diagram will show that the frameworks of style of reasoning and episteme illuminat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that lie at a deeper level than those considered by thought styles and paradigms.  相似文献   
142.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系统性和战略性角度,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包含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目标层、最终目标层、系统支撑层等四个层次组成的一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汽车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建立了相应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对该体系结构的四个关键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各系统的系统框架和运行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在我国某大型汽车企业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3.
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揭示生命奥秘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4.
学风彰显着高校的办学品格、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质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校园环境为平台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正确评价学风建设的有效保障,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5.
投资风险对中国企业项目生命周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礼  齐寅峰  张昊 《系统工程》2006,24(9):54-57
以670家中国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投资风险对企业项目生命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在中国企业的项目生命周期中,企业特别关注“利率风险”却不太重视“产品生命周期风险”,而“财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汇率风险”的重要程度极为接近,介于“利率风险”与“产品生命周期风险”之间;第二.投资风险对中国企业项目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而言,项目论证阶段受投资风险的影响最大,项目发现阶段和项目执行阶段受投资风险的影响比较大,而项目评价阶段受投资风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6.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7.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一部内涵丰富深刻、笔力透纸背、风格别致明丽的作品,能把这部并不具备改编优势的小说成功地搬上话剧舞台,这体现了改编的胆识,才气和大气。本主要从契合和创造两个方面,探讨话剧《生死场》成功的原因,认为该剧不仅准确传神地契合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而且又有话剧艺术全新的大胆创造,它使人们看到了戏剧表演艺术无限丰富多样的创造潜力和中国话剧令人欣喜的发展前景,它对新世纪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和学名的改编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8.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149.
熵是物理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简介了熵理论的建立、发展和泛化过程,用负熵理论分析了熵在生命科学、医药学和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使人类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0.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010年生命科学载文的数量、论文主题分类、科研基金资助论文、论文作者及年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