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50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gKS方程的孤立波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非线性发展方程描述的系统中大量存在孤立波这种重要的非线性现象,求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精确解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现已存在有较通用的反散射方法,以及对特定方程的非线性函数变换方法,近十年来人们利用计算机代数、考虑番列维分析或是待定系数方法。对大部分已知的非线性发展方程求得了方程的精确特解。本文以广义Kuramoto-Sivashinsky(gKS)方程为例,应用齐次平衡方法以及吴文俊消元法得到gKS方程的孤  相似文献   
52.
汉文帝的改革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处理所遇到的新问题上。汉文帝的业绩既与其“因循”有关 ,也与其改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3.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中国法制史的贡献问题,有开山鼻祖说、学科设置贡献说、副产品说等几种说法。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如:1.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对象应设定为历朝历代法制的整体;2.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注重中国法制史学科功能的发挥和实现;4.法史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须经历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4.
梁楷以“减笔画”画法闻名于世,这种笔法不重笔墨铺陈,而重线条的灵转活泼,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由此确立了他在画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5.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56.
“巫、舞”的原初形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原始巫文化而产生的“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原始兼通人神的首领 到专司祭祠鬼神的巫师。“巫”与“王”也由统一走向了分化。“巫”“舞”同源,舞也由娱神的巫术方式变为 娱人的舞蹈。“后边”在历史中的功用和变化为“巫”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57.
通过提取“吴”、“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搂膝拗步”这一动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这两种风格特点的动作比较为诸多练习者提出一些正确的、有效地建议,使练习者能够按照各拳式的特点进行练习,从而使各拳式能按其风格特点更好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8.
“靓”本是一个古语词和方言词,曾一度消失于汉语普通话中。随着粤语的北上,“靓”由粤方言进入共同语中泛化使用。近十余年来,“靓”的使用在全国尤其是在粤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口语中呈现一种滥用的状态,其词义的感情色彩在逐渐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59.
清代浙籍金石学家黄易不仅是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开创者,同时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亦有开山之功。武氏祠重见天日所引发的汉画像摩拓、著录与研究之风,其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60.
晚清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与整合的活跃时期,这一对话过程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明显。就侦探小说而言,从翻译介绍到本土作家开始创作本国的侦探小说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吴趼人创作的《中国侦探案》虽不成熟,融合之中又有分裂的特质,但这又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学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特征。因此,对《中国侦探案》的研究也就有助于认识侦探小说如何在中西融合中找到一条民族化和现代化之路,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