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任何真正的人类学都是田野研究的精华。作者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 ,致力旁通政治学和人类学 ,上下求索、一路攀登 ,依靠坚韧的毅力、严格的理论训练和难得的田野经历 ,向文化人类学无限风光的险峰接近。  相似文献   
82.
梁代皇室在文坛有其地位者,主要包括武帝萧衍及其子侄萧统、萧纲、萧绎、萧综等,他们对南北朝后期诗风走向曾产生重要影响。有关萧氏文学集团组成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萧衍文学集团是否存在、东宫十学士设王时间、萧纲文学;集活动团的人员构成等有必要加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3.
试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阐释梁上泉诗歌创作过程的具体内涵及其对当前的鉴照意义.  相似文献   
84.
《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包括救灾思想、救荒思想、救国思想、救民思想四个方面。《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春秋穀梁传》的救助思想是《春秋穀梁传》的大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新陈代谢的急遽步伐,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复杂多变的印记;同时也造就了像梁启超这样的"英雄"和"思想勇士"。个人是时代的产物,而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将梁启超这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历史潮流中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认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真实意义和价值。尚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追求冒险、竞争、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小的冲击。尚武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尚武思想的鼓荡,军国民体育思潮乘势而起,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尚武"之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近二十年学术界关于梁启超"尚武"思想研究的成果进行剖析和归纳,主要从梁启超"尚武"思想的成果、专论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指出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读者或学人的体育实践或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6.
西汉梁国作为强大的诸侯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汉代颇具特色。芒砀山泽是汉兴圣地,梁国政治地位显赫;梁国地理条件优越,是西汉经济重心地区;梁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缩影,梁国文学、经学、艺术对汉代及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7.
梁寅一生饱读经史、学问渊博,能诗能文、著作富赡,是元明之际一个出色的经学家、著作家和才学兼赡的硕儒名士。然而,他却长期隐逸山林、开馆授徒、埋头著述、不入仕途。这种特立于世的经历行藏折射出来的传统思想、文明观念和道德操守,说明梁寅是一个贴近百姓、执守传统的正直学者。  相似文献   
88.
陈亮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欲统一”的道德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和“学为成人”的人生观。这种事功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一种挑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相对论变革了人类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论时空观.梁启超汲取其中知识无限性、理论可错性等科学哲学思想,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科学文化观,并籍此重新界定认识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修正历史现中的因果律和进化论.关切并转译现代科学文化,培育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事业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0.
古往今来,人们对邓析的“两可之说”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诡辩,有人认为它是合情合理的。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邓析的“两可之说”,其结论是邓析的“两可之说”并不是诡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