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太白红杉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不同部位和器官、不同处理方式材料进行了提取实验研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等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CTAB法,对于太白红杉总DNA的提取是一种良好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无论是烘干后的材料还是新鲜材料提取的总DNA中基本没有蛋白质及酚类污染.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DNA样品,并可根据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操作.  相似文献   
52.
基于"经典层板理论",以早材和晚材作为基本单元,建立兴安落叶松成熟材单一年轮顺纹抗弯弹性模量以及顺纹抗拉强度的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测得兴安落叶松成熟材早、晚材力学性能,并与理论模型值进行比较,探讨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顺纹抗弯弹性模量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集中分布在20%以内;而顺纹抗拉强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匀分布在60%以内。由此可得,以早、晚材为基本单元,建立兴安落叶松成熟材同一年轮的顺纹抗弯弹性模量力学模型方法可行。为提高单一年轮顺纹抗拉强度力学模型的求解准确性,需采用更精确的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53.
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含碳系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区域范围或国家尺度上森林碳储量估算的精度,有利于监测森林系统的固碳能力。【方法】应用红外碳硫分析仪对80株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不同组分进行了含碳系数的测定,同时利用各组分实测生物量数据对平均含碳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各组含碳系数分别为干材0.467 0、干皮0.485 1、树枝0.477 3、树叶0.474 3、树根0.476 8,干材及树根含碳系数因部位不同发生变化,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离散系数变动范围在1%之内。【结论】西伯利亚落叶松总的含碳系数为0.476 1,干皮在各组分中含碳系数最高,干材最小; 不同径阶及龄组各组分的离散系数均未超过7%。  相似文献   
5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秦岭南坡 2 3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包括 0~ 60cm土层中N、P、K、Ca、Mg 5种大量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其总贮量达到 1 .38× 1 0 5kg hm2 ,土壤、乔木、灌木、草本和凋落物各层营养元素现存量分别为 1 .37× 1 0 5、837.85、1 71 .1 7、42 .86、348.90kg hm2 。各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均为土壤库 >>植被 >枯落物层。在植被层中该林分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分别为 92 .2 9、61 .93、30 .36kg (hm2 ·a)。N、P、K、Ca和Mg 5种元素的循环速率分别为 0 .82 5、0 .70 4、0 .5 0 1、0 .60 2、0 .689。与同一区域年龄相近的锐齿栎、油松、华山松林分的生物循环特征相比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究利用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LS)点云数据估测枝条生物量的可行性,构建预测长白落叶松(黄花落叶松)枝条生物量的最优模型。【方法】以利用孟家岗林场26株长白落叶松点云数据提取出的733个一级枝条的特征因子[枝长(LBL)、弦长(LBCL)、基径(dB)、着枝角度(AB)、弓高(HBAH)、枝条基部断面积(SBAB)、相对着枝深度(dRDINC)]和对应的实测数据为数据源,分别建立枝条水平上的一级枝条生物量基础模型,通过对比基础模型之间的差异来分析利用TLS数据建立枝条生物量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利用TLS数据分别对比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基础模型中最终选定的自变量为SBAB和LBCL。利用TLS数据建立的枝条生物量基础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对比3种模型预测能力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无论在训练集还是测试集...  相似文献   
56.
【目的】我国林业目前处于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林分水平的经营决策对科学制订森林经营规程、提高森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模拟-优化系统,探究不同林分条件下的最佳经营模式,可为提高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俗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多目标经营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案。【方法】以标准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属性效用函数和妥协性分析构建包括净现值、大径材产量和林木碳储量的多目标经营模型,链接林分生长模型与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不同经营方程并提出经营模式。【结果】在不同造林密度(2 500和3 300株/hm2)及不同地位指数(16~22 m)下两种多目标方程(MOF1和MOF2)估算的林分主伐年龄为54~96 a,净现值为38 047.8~109 194.9元/hm2,大径材年均产量为1.8~4.4 m3/(hm2·a),轮伐期内年均林木碳储量为59.7~103.1 t/(hm2·a)。随着林木...  相似文献   
57.
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定了不同地点的长白落叶松种源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各种源的总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半饱和光强时的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只偶有例外。各参数在种源间的变化趋势均与净光合速率一致,总光合速率变异最大,光呼吸速率、光补偿点、饱和点和半饱和点的变异较大,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占总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呼吸功效、CO2补偿点、蒸腾速率和水势变异不大。水分利用率在各种源  相似文献   
58.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ibull分布拟合实际的林分直径分布,效果良好。在Weibull三参数及林分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参数预测模型和参数回收模型,经误差检验,参数回收模型优于参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9.
为探究干旱林线区不同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格局以及生物因素(树种)和非生物因素(气候)在其中的作用, 选取内蒙古高原东南缘4种典型乔木(樟子松、白桦、小叶杨和华北落叶松)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生长季叶片、树干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及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不同功能型树种NSC各组分浓度具有相似的季节格局(生长季初期短暂上升, 生长季旺期持续下降, 生长季末期由于生长减缓而逐渐回升), 说明气候因素在NSC季节动态中起主导作用。不同树种 NSC 季节均值总体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 白桦NSC各组分含量均高于樟子松, 体现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加干旱的局地气候条件使得樟子松NSC含量高于小叶杨及华北落叶松, 说明干旱林线NSC含量影响因子的复杂性。叶片可溶性糖及TNC含量高于树干, 而淀粉含量低于树干, 这与植物不同器官的功能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0.
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幼龄林为研究对象, 设置3个梯度的氮添加水平(0, 20和50 kg N/(ha·a), 即N0, N20和N50), 研究氮添加对人工林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产力的影响, 得到以下结果。1) 氮添加改变了土壤微环境, 降低土壤温度、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2) 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落叶松人工林草本植物群落的生长(P>0.05)。与对照组(N0)相比, 植物群落总盖度在N20和N50样方中分别增加6.83%和15.03% (2014 年), 或9.80%和12.94% (2016年), 但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累积无显著变化; 群落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3) 氮添加对落叶松人工林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影响, 但是低浓度氮添加(即N20)显著地增加单位面积内物种的丰富度(2014年单位面积内物种丰富度在N20样方中增加23.33%, P<0.05)。4) 氮添加对不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不同, 其中氮添加促进蓼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生长, 抑制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的生长, 对豆科植物无影响, 说明温带落叶松人工林草本植物群落对氮沉降的响应敏感, 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 同时氮添加改变了草本植物不同功能群间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