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太原市汾河景区浮游藻类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太原市汾河景区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有浮游藻类137种,隶属于7门,32科,70属.秋季种数较多,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分别为38种和37种;夏季种数相对较少,绿藻门占优势,为21种.两个季节中均以蓝藻的细胞密度最高,达4.1×108个/L,绿藻其次,达3.8×107个/L,其它藻类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低.污水生物系统法和硅藻商指数显示汾河景区的水质接近于β-中污型,且在秋季污染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52.
对黛湖鼓藻类植物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黛湖鼓藻类植物的种类逐年减少。1986~1988年为108种,减少了24种,1990-1992年为63种,减少了69种,1993-1995年为52种,减少了80种,1997-2000年为48种,减少了84种,2002-2004年为50种,减少了82种.利用Shannon-Wiever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黛湖水质除1990-1992年为中度污染外,其余年份为微污水质,与Whittaker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指示藻类反映出的水质状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53.
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藻毒素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藻毒素污染的水库底泥中富集分离出7株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结合7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确定出菌株M-5、M-6和M-7三株菌为高效菌,并对它们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降解藻毒素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5和M-6为假单胞菌、M-7为气单胞菌.各单一菌株24 h降解藻毒素效能为63%~84%,延长作用时间至4 d,可以将藻毒素降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3株菌混合作为混合菌协同作用藻毒素,可缩短作用时间,3 d将藻毒素基本降解完全.  相似文献   
254.
水库水的藻毒素污染调查及产毒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库水进行定期采样,测定水样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叶绿素a和藻毒素的含量,了解水库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状况、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分离鉴定释放毒素的产毒藻株,以期探讨引起藻毒素污染的内外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的8个月内水库水都检出MCLR,其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同时受水温变化幅度影响,4月和10月正是春秋两季季节交替的变温期,此时藻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为藻毒素污染的暴增期;同时分离出5株产毒藻,其中1株为优势藻株,初步鉴定为微囊藻,产毒MCLR,是引起水库水MCLR污染的优势藻.  相似文献   
255.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讨论了植物修复技术中超累积植物的筛选条件,重点对已较为成熟可应用于富营养化N,P类有机物的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给出了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一般治理过程,同时对持续性有机物(POPs)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能力的3种方式:使用添加物、根际环境改善和环境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256.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遴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人工生物浮床栽培植物20余种,成活率大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或接近100%。从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角度,研究认为美人蕉、水蕹菜、牛筋草、香蒲、芦苇、荻、水稻等7种植物作为浮床栽培植物是较合适的.研究也表明人工生物浮床的构建合理、浮床植物的栽培方法得当,作为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技术之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7.
用SMB法确定中国土壤的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中国的氮沉降控制提供依据,确定了土壤的氮矿化速率、反硝化速率和临界氮淋溶速率以及植被对氮的吸收速率等参数,运用简单质量平衡法(SMB)对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计算和区划。结果表明:中国土壤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青藏高原和内蒙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区(温带、亚热带高寒草原、温带高寒矮半灌木荒漠和温带矮半灌木荒漠)临界负荷小于0.5kmol.hm-2.a-1,而超过国土面积2/3的大部分地区则大于1.0kmol.hm-2.a-1。  相似文献   
258.
杏林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杏林湾水库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浮游植物群落指标、营养状态指数和理化参数指标对杏林湾水库的营养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杏林湾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年均达3456.77×104个/L,平均TSI为67,杏林湾水库属于蓝-硅藻型富营养型水库.  相似文献   
259.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峻,限制了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施长江大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沿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以长江水系沿程6个重点湖泊为对象,探讨其富营养化历史演变特征、成因及控制对策。结果表明,长江流域6个主要湖泊的富营养化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富营养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改善。富营养化成因复杂,外源输入与内源释放是其主要原因,湖泊形态与水文条件也起了辅助作用:6个湖泊都是浅水湖泊,且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与藻类生长。对于外源中工业和生活源输入,其控制措施相对成熟,通过扩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及完善配套管网建设等措施,可大大减少入湖营养物含量;而外源中的面源污染则需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平衡施肥、生态工程(湿地、塘等)防治。对于内源释放,其治理过程相对复杂,目前主要有底泥疏浚、沉积物氧化、化学沉淀、底泥覆盖、微生物制剂、生物浮床等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但不同湖泊因其物理化学条件差异,适用方法也不同,故各湖采取的内源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论证。控制湖泊内外源营养盐输入的同时,进行流域生态修复并保障治理与管理并重,才能确保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0.
Traditionally, nitrogen control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ducing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cyanobacteria blooms. However, this viewpoint is refuted recently by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of nitrogen control is pointed out to lack a scientific basis: the N/P hypothesis is just a subjective assumption; bottle bioassay experiments fail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process of nitrogen fixation. Our multi-yea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more than 40 Yangtze lakes indicates that phosphorus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regardles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at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is determined by total phosphorus and not by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in the field, nitrogen control will not decrease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is finding is supported by a long-term whole-lake experiment from North America. These outcomes can be generalized in terms that a reduction in nitrogen loading may not decrease the biomass of total phytoplankton as it can stimulate blooms of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a.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it is not nitrogen but phosphorus that should be reduced, unless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re too high to induce direct toxic impacts on human beings or other organisms. Finally, details are provided on how to reduce controls on nitrogen and how to mitigate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