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明确直投式发酵剂制备过程中菌体细胞存活率的变化,选择植物乳杆菌R23为实验菌,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正交试验等手段对收集条件、预冻条件和冻干时间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R23优化收集时间为15h,此时菌量达到最大且活力较高;在优化的离心条件下菌体细胞存活率达92.4%,其中离心力起关键作用;采用梯度预冻即-20,-40,-80℃各1,2,3h,可使物料达到较优冻结效果;发酵剂物料冻干至水质量分数为1.20%时最有利于贮藏。研究在明确菌剂制备关键因素对菌体细胞干预机制的基础上,还获得了适宜的制备条件,对直投式发酵剂的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自然发酵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冬季主要蔬菜-白菜为原料制作自然发酵泡菜,从发酵液中分离到十株杆菌和球菌,筛选到两株产酸力强及风味较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确定为植物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  相似文献   
63.
摘要:化学合成类食品防腐剂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类具有开发与应用前景的生物源食品抗菌剂。本研究以中国传统酸菜为原料,通过抑菌试验、生理生化鉴定与16 S rDNA测序技术筛选出一株产抑菌物质的植物乳杆菌FZU122。采用醇沉、葡聚糖凝胶色谱柱与HPLC分离、纯化并结合抑菌试验由该菌株发酵液中获得一种高纯度抗菌物质。基于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该抗菌物质是一种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ARLGLPVHVV,分子量1059.6553,带2个正电荷,将其命名为Plantaricin-fzu 122。抑菌实验结果显示Plantaricin-fzu 122对大肠杆菌、鼠伤沙门氏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等食源性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综上所述,Plantaricin-fzu 122是一类可用于控制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且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生物防腐剂。  相似文献   
64.
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污染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之一,利用生物技术方法降解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成为热点.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具有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C2为出发菌株,经过15 W、254 nm、20 cm处紫外诱变(UV)120 s及0.8%的硫酸二乙酯(DES)于37℃诱变40 min的复合诱变,进行筛选,获得高效降解亚硝酸盐菌株UV6-DS2,相对于出发菌株,在400 mg/L亚硝酸盐的环境下,经12 h降解后,亚硝酸盐的降解率由92.8%提高到97.8%,探究其于食品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65.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起有益健康的作用。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活的微生物,使婴幼儿用益生菌被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没有对“婴幼儿用益生菌”明确统一的定义及共识。通过阐述婴幼儿用益生菌的种类、常用菌株、安全性、临床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最多的是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诸多报道显示其安全性良好,但是大多益生作用研究来自动物实验,成熟的、具有明确保健功能的益生菌菌株较少,尤其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婴幼儿益生菌在研究和产业方面面临3方面挑战:现代肠道优势菌群新发现与传统益生菌菌株的矛盾,健康功能及作用缺乏像药物一样更深层面的精准机制解析,以及婴幼儿益生菌的法规与新菌株临床试验研究的矛盾。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是,针对婴幼儿,特别是中国婴幼儿,特有的胃肠功能、免疫系统等尚未发育健全,这一独特的生理特点,开发婴幼儿用益生菌将具有重要前景。  相似文献   
66.
乳酸菌发酵产生共轭亚油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用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1.1854、干酪乳杆菌(L.casei)Bs5、Bs7及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318进行发酵,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亚油酸,发酵物用正己烷萃取纯化,测定其紫外吸收发现,菌株1.1854、Bs5、Bs7均在234nm处得到共轭亚油酸的特征吸收峰,共中菌株1.1854的吸收值最大,在MRSF培养基中加入0.1%亚油酸,接种菌株1.1854,37℃静置培养24h,为产生共轭亚油酸的最佳条件,用脱脂牛奶作培养基,获得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以纯品共圈亚油酸为标准,在234nm处作标准吸收曲线,可计算出发酵物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7.
对实验室从西藏灵菇中筛选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YW11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然后利用二水平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以胞外多糖产量作为响应值,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从而确定植物乳杆菌YW11产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为18h、碳源为乳糖(质量浓度为15g/L)、氮源为大豆蛋白胨(质量浓度为15g/L)、发酵温度为32℃、接种量为3%、pH值为6.0。直观分析确定影响植物乳杆菌YW11产胞外多糖主要发酵因素为大豆蛋白胨质量浓度、pH值、接种量,响应面法优化其较佳值为:大豆蛋白胨质量浓度为13.50g/L,接种量为2.70%,pH值为6.27。验证实验表明,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得到植物乳杆菌YW11胞外多糖产量为131.26mg/L,与理论预测值(129.915mg/L)相接近。  相似文献   
68.
嗜热链球菌和乳杆菌最佳生长培养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验了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在8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的最佳生长培养基为番茄汁培养基Ⅰ和牛乳琼脂培养基;保加利亚乳杆菌在Lee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嗜酸乳杆菌在Lee氏琼脂以及MR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69.
益生菌的肠道黏附是其实现长期肠道定植的关键因素。为增加外源性益生菌的肠道黏附性,对前期分离所得党参多糖(CPP-2)采用羧甲基化和巯基化两步化学修饰法,制备巯基化党参多糖(sC-CPP-2)。通过体外黏附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分析在添加sC-CPP-2情况下肠黏液对鼠李糖乳杆菌(LGG)的黏附效果,利用党参多糖及其修饰组分与海藻酸钠形成的复合薄膜,间接验证sC-CPP-2对LGG的黏附性,并利用流变仪和经典拉伸实验检测sC-CPP-2与肠道黏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羧甲基党参多糖(C-CPP-2)的取代度为0.588±0.026,sC-CPP-2中巯基含量为(279.50±5.97)μmol/g,C-CPP-2经巯基化修饰后处于巯基和羧基共存状态。sC-CPP-2表面巯基可与LGG表面蛋白质上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增加LGG的肠道黏附性。sC-CPP-2与肠黏液的最大分离力为(101.82±5.78) mN,黏附总功为(120.07±6.81)μJ,二者间相互作用力增强,表观黏度变大,黏合力显著增强。sC-CPP-2能够起到连接LGG与肠黏液的中介作用,增强LGG的肠道黏附性,研究结果旨在为改善益生菌在肠道中的黏附定植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微生物是造成古籍善本和纸质档案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不依赖于实验室培养的高通量测序成为研究纸表微生物的常用方法.但是纸表微生物的含量往往偏低,DNA提取常依赖于昂贵的进口试剂盒,成本过高.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标准的纸表微生物体系,用传统棉签擦拭法获取该纸表微生物样品,再利用改良的化学法、机械破壁法、酶消解法3种方式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并比较其浓度与纯度,最后利用PCR扩增验证提取效果.结果表明,酶消解法提取所得浓度最高,化学法次之,机械法最低,但DNA纯度正好相反.经PCR验证,化学法的扩增效果较好.综合上述指标,改良的化学法更适宜提取纸表微生物样品中的总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