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43篇
系统科学   209篇
丛书文集   134篇
教育与普及   1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77篇
现状及发展   180篇
综合类   3983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31.
自1994年批复设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发展十分迅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本文依据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从园区的特征分析、发展定位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基于发展极、系统工程、协同和集群创新理论下的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实践,文章在最后对农业科技园区当下遇到的常见问题给出了对策,希望本文能给张掖和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2.
 探讨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不断取得创新成就的内外部因素,对美国国防部加大创新力度的努力进行了分析。美国从完善创新体系、调整创新战略上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特别是它有包容的创新文化、一以贯之的创新诉求、永不满足的创新需求等,再加上制度上的科学设计,共同奠定了美国长期保持科技优势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3.
 建设科技强国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科技强国的特征,有利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聚焦发展的重点。科技强国是“科技能力(潜力)与科技成果”“科技硬实力与科技软实力(影响力)”“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多层次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从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范式、科技产品及工程的水平、科技标准制定、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相对科学地把握科技强国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4.
 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是内外联动、互相呼应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强国的文化科技创新之路,分析了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探讨了中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现实路径。分析表明,文化需求与创意引导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创新。设计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整合与提升。面向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力求进一步将文化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研深,将现实路径夯实。  相似文献   
135.
液态金属高性能冷却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障"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端电子芯片和光电器件向更高性能发展的重要挑战,发展高性能芯片冷却和热管理技术迫在眉睫。作为一大类新兴的热管理材料,液态金属在对流冷却、热界面材料、相变热控等领域均带来了观念和技术上的巨大革新,打破了传统冷却技术的性能极限,给大量面临"热障"难题的器件和装备的冷却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在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系统及民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冷却与热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液态金属先进冷却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液态金属对流冷却技术、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液态金属(低熔点金属)相变储能与热控技术、基于液态金属的复合冷却技术等;梳理了液态金属冷却技术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6.
Advocates of the self-corrective thesis argue that scientific method will refute false theories and find closer approximations to the truth in the long run. I discuss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hesis in terms of frequentist stat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First, I identify experimental replications and systematic aggregation of evidence (meta-analysis) as the self-corrective mechanism. Then, I present a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y of scientific communities that implement this mechanism to argue that frequentist statistics may converge upon a correct estimate or not depending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that uses it. Based on this study, I argue that method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the “replicability crisis” in psychology are limited and propos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in terms of biases. Finally, I conclude suggesting that scientific self-corre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n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inference methods and soci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比较硝酸银与抗生素治疗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皮肤创面感染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为3个大组,首先建立动物创伤模型,使创面分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混合感染两种菌,然后每组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及抗生素进行治疗,记录感染创面结痂时间及愈合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对皮肤创面细菌感染,硝酸银可以起到和抗生素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对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同样有效。结论本实验证实了硝酸银在体内的杀菌作用及广谱抗菌性,随着银粒子及银离子在医疗上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在临床中可以将硝酸银与抗生素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杀菌和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8.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欧等航天强国和机构已实施和论证的若干立方星科学探测计划及取得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立方星技术演示验证和商业航天已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空间科学界应进一步关注立方星的发展,利用立方星平台开展研究,与传统大中型空间科学卫星形成互补,增强并拓展相关领域的探测能力,有效降低任务难度并缩短研制周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9.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工业革命背景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以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逐利特质使得科技异化在所难免。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0.
Molecular data and methods have become centrally important to evolutionary analysis, largely because they have enabled global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in the tree of life. Often, however, molecular stories conflict dramatically with morphology-based histories of lineage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animal groups provides one such case. In other instances, different molecular analyses have so far proved irreconcilable. The ancient and major divergence of eukaryotes from prokaryotic ancestors is an example of this sort of problem. Efforts to overcome these conflicts highlight the role models play in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ne crucial model is the molecular clock; another is that of ‘simple-to-complex’ modification. I will examine animal and eukaryote evolution against a backdrop of increasing methodological sophistication in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conclude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science in the molecular era of phyloge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