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年来有关现代新儒学之研究提出省思。个人接纳主流意见所提供的一份15人名单,并综合各家意见提出了“三代四群”的架构。把这一架构与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四波发展配合起来,当可把握到这一思潮的脉动。  相似文献   
32.
朝鲜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以民谣作为基石发展起来的朝鲜族音乐,具有清新、柔美、婉转、明朗、轻快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长短”节奏之美。以民歌题材为分类方式,以下界面调式为研究视角,对朝鲜族民歌的结构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出以“下界面调式”为基础的朝鲜族民歌的结构特征及其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3.
回顾书院讲学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情况,据以说明书院与儒学的互动关系。继而根据宋明儒学在书院讲学上的卓越表现,勾勒了书院教育的特质,指出其人文化成的育才功能,在今日仍有匡翼学校之不逮的作用。于是提出现代书院讲学的基本构想,期能引发有心人士共鸣,成为浙江儒学学会规划工作时的考虑重点。  相似文献   
34.
汪曾祺笔下许多人物所体现出的文化性格都有着明显的儒道互补特色,这一点主要与作者对儒道的独特理解、感受以及他的颇具儒道融合色彩的人生观有关,也与作者创作中始终有着非常显在的读者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35.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纵向上对20世纪以来的古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从横向上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几个主要研究方面,并就研究现状作了相应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37.
王淮峰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17-18,30
陈忠实的小说《蓝袍先生》和《白鹿原》,表现了他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态转变,也显示了儒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人,强调国人得到的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世人求真、从善、爱美,使大学生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并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文精神的构建无疑彰显出隽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9.
儒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核心是"仁"与"礼";就其渊源看,乃兴于邹鲁。儒学之"仁"乃源于邹地,是孔子取法东夷之"仁"观念而成;儒学之"礼"在一定程度上是承传了三代文明,而鲁是三代文明的汇集地。由此,儒学之所以源于邹鲁与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40.
从朝鲜对音文献看《洪武正韵》语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正韵》作为明代官修韵书,对当时的朝鲜影响较大。朝鲜根据《洪武正韵》编写了一些重要的汉语学习用书。至今这些文献对汉语近代音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这些对音文献为佐证,可以促进对《洪武正韵》的研究,并能够提出较为可信的参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