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4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21.
IntroductionThe frame representation ofknowledge[1] is animproved knowledge structure model.The slots inthe frame embody recursive explanations ofknowledge,which can be used to explain relationsbetween knowledge frames,and can givereasoning conditions and results.References[24 ]gave typical Object- Oriented ( OO)representation methods of knowledge ( OOA,Object- Oriented Analysis,and OO language andprogramming) .Lawrence[5] summarized otherknowledge models. These methods and modelshave be…  相似文献   
522.
为解决油田生产实践中多专业之间由于术语不统一,而造成的信息不能共享和重用的问题,基于本体知识的表示,构建了油田地质领域本体,对油田地质领域的概念、属性、关系等知识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建立了油田地质领域知识规则库,用于本体知识推理。设计了一个基于Jena API的本体查询和推理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了油田地质知识的查询和集成,解决了油田地质领域的知识共享问题,为油田地质的相关服务提供知识管理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523.
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库构建及推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本体、资源描述框架、本体描述语言OWL、描述逻辑,对领域知识库的构建及知识推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库构建的方法,并且介绍了常用软件领域知识库的构建实例,对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库推理进行了研究,并以实例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524.
从信息空间理论视角,在知识分立的基础上,探讨创新网络内的网络创新过程,特别是知识流动与传播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得到网络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创新网络内的共享环境为知识转化提供了平台,代码共享是创新网络内认知资本积累的基础,而网络内个人、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则为创新产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条件。最后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为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525.
针对现有产品设计系统中由设计人员按经验决定装配概念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方案树和知识库的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将设计过程中的公式及经验,优选原则等信息存入知识库中,采用树结构,以产品属性为节点,将产品概念设计与零部件详细设计相结合,在原理综合的同时对产品的各部件进行筛选和详细设计,生成设计方案树.再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赋权的理想解法(TOPSIS)对备选方案集排序,在获取最优解的同时增加了备选方案的多样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以启闭机设计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26.
19世纪末出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促使中国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之后,本土化批评理论在西方批评理论挤压、挑战的空间中艰难生长,而其轻理性、模糊化的批评话语以及理论操作的非规范化也加速了其尴尬的"去中心"化态势.应加强本土化批评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的建构,在中西融合、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探询其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27.
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21世纪人才的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21世纪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的关键.笔者就高校体育教师所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标准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21世纪高校体育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28.
企业知识合作形成创新群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知识合作已经成为企业知识创新和增强核心能力的一种战略联盟方式 ,知识合作网络的发展形成了对国家创新系统发展有利的创新群。本文从知识合作发展阶段和企业战略业务合作网络的分析出发 ,构建了企业知识合作形成创新群的模型 ,并分析了形成过程中的知识传导情况。  相似文献   
529.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30.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to explore, first,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thermodynamics to chemistry and thereby the making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and second, the way that this knowledge was transferred from Europe to America. Consequently, it is of interest to examine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used by physicists and chemists to transfer thermodynamics to chemistry,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his science to offer solutions to existing chemical problems, and to discuss the attitude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wards these new ideas.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in America followed a different route compared to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Although it was transferred from Europe, it ha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mposed by a different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milieu.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the transferred knowledge to America and the direction that this knowledge assumed by the American scientists. As a paradigm, the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of Gilbert Newton Lewis will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