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杜甫早年执著于通过参与政治而跻身精英阶层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至德二年(757)春到乾元二年(759)秋的两年多时间里,整个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机遇的一再丧失,使杜甫放弃了自我实现的目标,转而回归于在乱世中远祸全身的人生本位,以与世推移的态度应对现实.他在成都用托迹官府、寄食友人的方式获得了暂时的安定,但生计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持久安定的渴望和对生活前景的迷惘糅合为沉重的抑郁感,笼罩着杜甫弃官后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82.
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赋体的嬗变,首先表现在题材的多重走向上。赋家们冲破美刺讽谏的樊篱,将视野从宫廷苑圃移到自我人生、移到自觉实践的广阔社会。为颂帝德到为情造文,呈现出承前启后、开拓嬗变的前进轨迹,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  相似文献   
83.
中华民族历史上所造就的诸多先王圣祖中,伏羲和大禹的形象及其所负载的内容,显得最为丰富和完整,从原始信仰和民俗的角度讲,也只有他们两人几乎体现了全部的要素,将生殖神、图腾神、发明神、文化神和社稷神集于一身,可称之谓“全能型”始祖。其内涵乃是新石器时代整个历史文化积淀的浓缩与提炼。如此丰满而明晰的形象,其发生离不开核心文化区的依托。伏羲所依托的以大地湾为中心的渭河流域文化和大禹所依托的以河姆渡、良渚为中心的宁绍平原文化,分别被誉为我国南北两处新石器文化的光辉代表。“全能型”始祖的酿造过程比较复杂,存在着文化上的后果叠前和前果累后的“双向整合”现象。这个人物不一定受严格的时空限制,关键在于符合体现本民族发展足迹的需要,并能够在面向未来时成为新型共同体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84.
汉大赋在汉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赋家们第一次将自然景物作为描绘的重心,其景物描写不再是作家感情、心志的载体,而是一种独立的自然存在,状物细腻,描摹逼真.内容上"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描写上移步换形、穷形尽相,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词藻华丽、文气充沛,把我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5.
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以积极入世为主线,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人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研究和学习杜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6.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到东汉末年这种替代关系基本完成,“皮”成为表示人和动物皮肤的常用词,同时,复音词“皮肤”逐渐活跃。“皮”和“肤”之间的替换过程鲜明地反映出了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87.
88.
从口头到书面,是赋体文学在汉代发生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集中发生于汉武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文士,在赋的欣赏上,都已明显向"看赋"偏移。造成该转变的原因,与汉武为了润色弘业的需要,而对赋体文学表现出的惊人热情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9.
《傅抱石传》是我国当代传记作家胡志亮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作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一生,在塑造传主形象上,作者用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一是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展示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心理描写窥探人物性格;三是通过典型性事件凸显人物品格;四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0.
郭慧钰 《科技信息》2012,(5):290-291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全球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