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研究了紫阳富硒茶硒赋存形态,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紫阳富硒茶中茶多糖、碱溶性茶蛋白的结构形貌.结果表明:茶多酚硒占总硒的0.89%,蛋白硒占总硒的60.12%,多糖硒占总硒的18.06%,蛋白质组分中又以碱溶性蛋白结合硒含量最高,达到23.81%;观测表明,茶多糖为多侧支的树枝状结构,碱溶性蛋白主要以大小比较均一的杆状或球状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482.
测定几种不同种类的市售茶叶的茶多酚含量、粗纤维含量、透光率和pH值,进而对其做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几种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青茶,青茶又显著高于红茶,说明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处理可能会降低茶多酚含量;信阳毛尖在粗纤维含量、茶汤酸度和透光率这三个指标上显著区别于其他几种茶叶,可能原因是其源叶较为鲜嫩、优质。  相似文献   
483.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茶树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  相似文献   
484.
采用HNO3微波消解,ICP-MS测定了茶叶中的38种元素,并从方法的线性、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和回收率方面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其中35种元素的线性r>0.9960,精密度RSD<3%,回收率在89.3%~111.2%之间,满足实际样品检测的需求。本方法可以通过一次消化快速测定茶叶样品中35种元素,结果准确可靠、快速灵敏,缩短了检测周期。  相似文献   
485.
贵州鸟王茶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鸟王茶品质,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贵定鸟王茶和福鼎大白茶叶中幼叶、芽、老叶中14种元素含量,并采用NY659-2003和NY/T288-2012评价重金属含量的安全性以及有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贵州鸟王茶茶叶中重金属Cr、Cd、Hg、As、Cu、Pb含量低于标准限量指标要求。鸟王茶幼叶、芽中Fe、Mn、V的含量低于老叶,Zn、Co、Se、Ni、Mo含量高于老叶;鸟王茶幼叶、芽中Fe、Zn、Mn的含量高于福鼎大白,Ni和Mo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而Se和V无明显差异;鸟王茶中幼叶、芽和老叶的Se含量均达到《NY/T600-2002富硒茶》中富硒茶含量要求,为富硒茶叶。  相似文献   
486.
综述了茶叶中拟除虫菊酯残留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与液相色谱法等,以及其他分析方法亦可用于茶叶中农残分析.本文可为茶叶及其他高经济增长作物的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7.
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产于广西梧州地区的7种六堡茶及其毛茶的主要特征性成分,旨在为合理评价六堡茶的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六堡茶与其毛茶的特征性成分有显著差异.渥堆发酵导致毛茶的总酚含量显著下降、总黄酮略有降低、咖啡因及游离态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降低、总可溶性糖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褐素大量形成.这些成分的改变是六堡茶汤色红、味甘醇、口感圆润的主要原因.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差异显示,六堡茶因含有较多的茶褐素而比毛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88.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洱茶发酵全过程的茶样进行了pH检测,发现在渥堆过程中pH在前期有所下降达到4.5,中期基本趋于稳定,后期又有所回升。根据渥堆过程中高温和偏酸性的特征,采用传统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全过程的茶样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发 现有大量嗜热细菌的存在,包括凝结芽孢杆菌 Bacillus 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热嗜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Bacillus shackletoni,喜热噬油芽胞杆菌 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乳酸片球菌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等。这些嗜热细菌和嗜热真菌一起在普洱茶的发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89.
对西南五省的8种主栽经济型茶树的儿茶索进行了HPLC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儿茶素成分差别较大,同时对各品种的咖啡碱含量进行了分析,为寻找高儿茶素、低咖啡碱含量的茶树品种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490.
针对我国茶树害螨为害严重、益螨研究薄弱的现状,笔者对福建部分地区茶园的益螨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已采获的茶园益螨标本约20000余号,制作玻片标本2000余号,经过对其科的初步分类鉴定,已鉴定出前气门亚目和内气门亚目捕食性或寄生性益螨9总科、13科,分别是:吸螨科Bdellidae、巨须螨科Cunaxidae、长须螨科Stigmaeidae、小真古螨科Eupalosellidae、肉食螨科Cheyletidae、大赤螨科Anystidae、赤螨科Erythraeidae、绒螨科Trombidiidae、真足螨科Eupodidae、莓螨科Rhagidiidae、镰螯螨科Tydeidae、镰寄螨科Iolinidae、阿里螨科Alycidae.阿里螨科Alycidae为中国新记录科.另外,还有大量前气门亚目以外的螨类标本,尚待进一步研究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