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金元明清阶段的修辞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极修辞研究 ;二是评点修辞研究。其他方面 (如语体、风格方面 ) ,只是“偶而露峥嵘”而已。  相似文献   
82.
前凉为十六国之一,疆域极盛时涵盖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前凉政权孕育于张轨时期,脱胎于西晋地方政府---凉州。前凉张氏政权对晋中央王朝的微妙关系,以西晋亡国前后而大相径庭。西晋存国之时,张氏政权极力拥护中央政权。西晋灭亡后,又鉴于领边复杂的民族关系,左右逢源其间,对东晋采取若即若离的策略。纵观前后之异,盖出于凉州本位性和自身利益性的考虑。  相似文献   
83.
萧绎《金楼子》因流传散佚,虽经前人校补订正,众版本参照比勘时仍发现讹误。对《金楼子》的一些讹误举例、定误,以希对《金楼子》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4.
作为蕴涵人“生命意识”主题的悼挽伤逝文学,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险恶、民族纷争等原因在魏晋时期得到繁荣,形成以下的特点:建安士子生命安顿的“哀叹与进取”;西晋文人尴尬处境的“内儒而外庄”;东晋士人双重心性的“悲苦与旷达”;在南朝文坛的命运“从‘以文为情’到‘以文为戏’”。悼挽伤逝文学为后世文学及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5.
秋瑾于1905年3月从日本归国,又于7月再赴日重新就读东京实践女学校师范速成科。她归国是为筹集留学经费,然而很不顺利,费用严重不足,致使内心非常痛苦焦虑。秋瑾在东京读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频繁参与各种留学生活动,结交各色人物,其行为又与学校管理规定严重抵触,给她造成了困惑。在该年11月发生的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运动中,秋瑾坚决站在罢课归国派一边,是此次运动激烈派的代表人物。12月末,秋瑾退学归国。  相似文献   
86.
郭瑞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2-1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使用情况呈现出“形体多样,异体繁多”的现象,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了诸多不便,并对后世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汉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魏晋南北朝汉字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简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社会化及其对服饰产生的影响,说明服饰风格的形成与社会化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8.
<舞台姐妹>是谢晋"最动感情"的一部影片.从故乡戏曲到民族征象,"越剧"以其动人的情感力量和精巧的结构方式,成为<舞台姐妹>的影音载体与精神内核,并散发出永不消磨的美丽与魅力;当然,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影片中的"小舞台"与"大舞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概念化地图解政策的嫌疑,但对哲理性的寻求,使谢晋及其<舞台姐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人,也超越了时代;而从感情之"变"到命运之"变",<舞台姐妹>中的"姐妹",蕴涵着更加丰富复杂的信息,使影片成就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常看常新的经典.<舞台姐妹>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不仅是其导演生涯声情并茂、跌宕起伏的篇章,而且是中国电影史风云变幻、令人深思的传奇.  相似文献   
89.
巴金的小说<家>和<寒夜>,展示了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两种家庭模式下的三种困境:丧失自我,被迫物化;遵从传统,合谋吃人;主体悬置,精神漂泊.在女性的群体突围和新价值的建立过程中,紧要的是冲破传统的性别政治束缚,建立女性的自我话语系统,进而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双性和谐的现代家庭性际关系.  相似文献   
90.
李善《文选注》引书众多,问题复杂,其中尤以古《汉书》注问题最为突出。清代学者汪师韩统计李善征引二十九家古《汉书》注,另外还有数十条不知名的汉书音义。但通过对《汉书》注释史及目录学的考察,可以发现李善注引用的古《汉书》注并非逐家征引,而是基本引自东晋蔡谟所作的《汉书》集注本,它是颜师古《汉书注》通行之前最主要的《汉书》注本。汉书音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另外,从整体上看,李善《文选注》引书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喜引晋以前的注疏;二、多用集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