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光伏领域回收硅料表面处理一般方法的研究,使用ICP-MS对比分析了光伏产业使用不同类型硅料经混酸腐蚀处理前后,表面金属杂质种类、含量及清洗效果的变化,并使用SEM对硅料清洗前后的形貌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HF/HNO3混酸体系对于过渡族金属杂质Cu、Zn、Mn去除效果较好,对于Ti、Cr金属杂质特别是Fe的去除效果较差;硅料表面微观结构越光滑,杂质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2.
The effects of rare-earth element Y in refining impure copp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impure copper before and after refinement with 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irect-reading spectrometr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optical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impurities S, As, Sb, Bi, Al, Cd, and Se are remarkably decreased. Adding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Y refin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nhanc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impure copper in HCl solution via a purification effect. The formation enthalpies of compounds formed between Y and various impurity elements we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Miedema's theory. The thermo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refinement of impure copper by Y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3.
450℃~20℃循环温度幅下车轮铸钢热疲劳破坏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铸钢车轮材料在450℃~20℃热循环下破坏行为.试样在经受热疲劳实验之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试样表层、次表层和断口进行观察,综合得到试样的热疲劳破坏机理.研究发现,试样表面未出现明显的破坏,仅有一些腐蚀坑和微裂纹;次表层上主要分布着少量细小的氧化腐蚀坑,次表层和表层的失效非常吻合.试样断口上发现了一些二次裂纹和典型的局部脆性断裂特征,这表明尽管试样表面破坏尚不明显,但试样内部已经出现了开裂现象.实验还发现试样内部的一些夹杂物成为一种重要的热疲劳裂纹源,断口二次裂纹优先沿着试样内部的一些缺陷扩展.  相似文献   
34.
采用活性氧化铝和氧化锌脱除煤基2-丁烯原料中的硫和氯杂质,采用载铜活性炭脱除氧,选择性催化加氢脱除微量氧和1,3-丁二烯,并对净化后的煤基2-丁烯原料进行铑/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氢甲酰化反应的工业侧线评价。结果表明,在20℃、液相空速900 g/(h·L)的条件下脱除硫、氯、氧杂质,其含量均未检出;在40℃、液相空速2 100 g/(h·L)、氢气与1,3-丁二烯的物质的量比为1.05的条件下脱除1,3-丁二烯,其含量也未检出。在161 h的工业侧线评价试验期间,戊醛收率平稳保持在85.1%左右,正戊醛和异戊醛的物质的量比一直高于15.0,表明该均相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2-丁烯原料经净化后并未使该均相催化剂中毒失活。  相似文献   
35.
运用PFC3D颗粒流模型对单颗粒杂质位置与圆盘试件单轴劈裂抗拉强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均质与含单颗粒杂质圆盘在巴西试验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及破坏形态,揭示了杂质颗粒位置的不同对巴西圆盘抗拉强度实验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杂质颗粒可使抗拉强度减小,杂质颗粒位于加压轴线垂直方向的直径上时,距圆盘中心水平距离越近,对抗拉强度影响越大;杂质颗粒位于加压轴线上时,距圆盘中心距离越远,对抗拉强度的影响越大;杂质颗粒所处位置不同会导致试件发生不同形态特征的破坏。通过多次含有杂质圆盘单轴抗拉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了含杂质圆盘单轴抗拉强度实验结果的修正系数公式。  相似文献   
36.
风选除杂技术在打叶生产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风选除杂原理的论述,探讨风选除杂设备在打叶生产线的工艺位置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选除杂的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37.
1022冷镦钢镦头开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唐钢1022冷镦钢进行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试验分析,找出了1022钢开裂的主要原因是Si含量偏高和钢质纯净度过低。  相似文献   
3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ew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rac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and non rare earth elements (NREEs) in high purity terbium oxide by ICP-AES after HPLC separation using P507 resin. Th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the analytes from the matrix using dilute nitric acid as mobile phase wa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 favorable separation of trace metals (Cu and Gd) from the matrix (Tb) can easily be achieved by elution with dilute nitric acid within 25 min.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metals (Ca, Cu, Mg, Mn, Ni, Si, La, Ce, Pr, Nd, Sm, Eu and Gd) in high purity terbium oxide. The detection limits (DLs) for the analytes ranged from 0.4-4.0 μg\5g-1, and the recoveries are from 78%-105%.  相似文献   
39.
空气氧化法生产焦锑酸钠的氧化后液中砷和锑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空气氧化法生产焦锑酸钠的氧化后液中脱除砷和锑的方法,并探讨了提高副产品硫代硫酸钠产量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硫酸和SO2中和脱除砷和锑,终点pH值分别控制在6.0和7.0,砷的脱除率分别为26.9%和19.3%,锑的脱除率分别为94.5%和93.5%;而采用硫酸亚铁、水合肼和硫化钠3种试剂脱除砷和锑,过量系数分别为1.0,2.0和1.0时砷的脱除率分别为70.0%,50.0%和60.0%,锑的脱除率分别为96.7%,95.6%和96.7%;在加硫磺反应中,当过量系数为1.1和时间为90 min时,硫向硫代硫酸钠的转化率能达到83.3%.  相似文献   
40.
硼扩散杂质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阳极氧化和化学剥层技术测定硅中硼扩散杂质分布的方法.给出了几种不同扩散气氛下硼扩散杂质在硅中分布的实验曲线.并与高斯杂质分布函数做了比较.发现高斯理论杂质分布与实验结果有很大偏差.本文对产生这种偏差的物理机制做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