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6篇
系统科学   681篇
丛书文集   99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2764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31.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esentation of boundary judgments in the Critical Systems literature highlights a general result: that the activity of bounding has been,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considered as an epistemological issue. By arguing that knowledge is not produced singularly by bounding, the paper informs this general result. This, in turn, informs other results, which have emerged in current understanding.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argues (a) the reason why knowledge indeed never attains the status of "objective or right" knowledge, (b) how critique is dependent on some positing of knowledge, and (c) the exact place where critique is actioned. von Bertalanffy's attempted systems epistemology is considered at length because it explains and informs the epistemological conclusions seen to have been drawn in the current Critical Systems literature. von Bertalanffy's attempt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especially Sartre's understanding of it. This requir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Since the conclusions stem from von Bertalanffy, the paper reconsiders the status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 in 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  相似文献   
232.
介绍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方法,针对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了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33.
网络的安全保证变得日趋重要,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这种要求更为迫切.以真实IPv6地址接入技术为平台,结合PK I的证书分发机制对密钥的分发实现安全便捷的管理,利用密钥机制对DNS全程数据通信进行签名加密保护进而可以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络体系结构中DNS系统的安全,包括安全的域名更新、安全的域名查询以及抵御常见的DNS攻击.  相似文献   
234.
车辆可重复利用VRPTW问题的模型和改进蚁群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车辆可重复利用的VRPTW问题,建立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基于蚁群系统(ACS),按优先访问服务开始时间较早、服务时间较短和关窗时间较早的原则,设计启发式因子和蚂蚁状态转移规则;借鉴MMAS和ASrank的优点设计信息素更新策略,既加强对每次迭代最好解的利用,又避免陷入局优;根据客户服务结束时间较早优先原则构造初始解.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大幅度减少所需车辆数并节省车辆的总运行时间,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本文的模型和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35.
一种舰载指控系统情报处理性能仿真测试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王小非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8):4146-4149
介绍了一种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模拟各类情报信息输入驱动舰载指控系统,完成系统情报处理性能仿真测试评估的方法。描述了评估系统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传感器仿真模型和指控系统情报处理性能指标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236.
基于承载力的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顺利  周科平 《系统工程》2007,25(8):119-123
矿区生态承栽力和生态弹性力与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密切相关。分析了矿区生态承栽力和矿区生态弹性力的内涵,以矿区生态承栽力、生态弹性力作为矿区生态系统的状态因子,矿区资源经济开发活动强度、资源经济开发速度作为矿区经济系统的状态因子,建立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对环境资源掠夺性经济开发、环境保护性经济开发两种开发方式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方式对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趋势具有重要影响,并提出应用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对矿区生态经济演化系统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37.
数字生命的概念是托马斯·雷最早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提出的,以此为指导,介绍了复杂适应系统、Agent建模等理论知识,利用Swarm仿真平台构建了两种异类数字生命及共同生存的环境,模拟自然界生命体最基础的繁殖歼灭等生命现象,通过可视化窗口观察生命体个体及群体间的交互行为,得到结果的不可测性和突现性,实现了两种数字生命的Swarm仿真。  相似文献   
238.
基于微型核信息电子系统卫星姿态控制半实物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分布式卫星系统子星通用核心模块“微型核”的概念,设计了“微型核”关键部件信息电子系统,并结合dSPACE实时仿真机进行了小卫星姿态控制半实物仿真。信息电子系统能够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各种具体控制模式的实施等任务,是整个卫星的管理中心,简化了卫星结构造型,提高了整星可靠能力。为了验证信息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将系统的原理样机接入卫星姿态控制闭环系统进行半实物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该信息电子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39.
当前军机广泛的使用指令/响应型数据总线作为其多功能综合航空电子火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和控制系统,应用实时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方法,采用面向组件的方法,仿真1553B总线的总线控制器和各远程终端的运行,设计实现了这种类型的专用综合航电模拟系统,并满足了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40.
张晓冬  罗乐  缪春  郭波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2):2654-2657,2660
产品开发过程仿真是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预测、管理、评价和改进的有效手段.为了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人与组织因素进行仿真,提出了一种设计者驱动的产品开发过程仿真原理.重点对设计者智能主体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INTERRAP混合结构建立了设计者智能主体结构模型,用分层有色随机Petri网描述了设计者的个体行为过程与协作行为过程.最后进行了系列仿真实验,初步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设计者智能主体模型的过程仿真可在过程预测与评价、人因及组织分析、设计过程改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