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45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4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实时的交通和车辆信息的采集是很多种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基础.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智能交通车载信息采集平台,详细描述了该平台的设计思想、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这种信息采集平台为智能交通系统中驾驶行为特性的研究、交通数据采集、现场测试等提供良好的辅助测试和验证平台.该平台还能作为智能交通多功能测试车的一个辅助检测手段,进行移动检测的研究.而虚拟仪器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和电子仪器的优势,它能够使测量过程更加便捷可靠.  相似文献   
12.
储层岩石速敏伤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储层速敏伤害存在于油气田开发和生产中,其伤害机理为微粒运移,从力学理论上分析,当作用在微粒上的水动力大于范德华力与双电层力之和时,就会使微粒脱离、释放、运移,对储层造成伤害。水动力大小与流速成正比,临界流速是速敏性伤害的一个标志。因此储层中可运移的微粒不仅仅是粘土矿物微粒,还包括石英、长石等非粘土矿物微粒。速敏性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3.
构件的受力特征及承载力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当构件其他内在因素不变时,力素比对构件的强度及破坏形态有很大影响。以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弯、剪、扭复合受力下的板-桁模型理论为基础,按照力的平衡、力矩平衡、变形协调及材料本构关系等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程及全过程分析程序。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在小扭弯比情况下,不同力素比对复合受力构件强度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经试验值和理论值对比符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一档水条形山体测压管水位的原型观测资料,用确定性函为九法和物质推断法建立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降雨、时效等因素有关的统计模型和预报方程,由预报方程预测条形山体在高水位和不利降雨情况下的地下水位,从而同山体可能滑动面上的上举力,在岩体自重和上举力共同作用下,用分解平衡法(Decomposing Eqilibrium Method)求其可能滑动体的稳定安全系数,从而判断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无网格方式的弹塑性体变形仿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对高弹性、高塑性物体变形进行仿真的新方法。该算法利用点采样的方式表现表面,使用采样分裂和聚合以适应仿真中采样密度的变化。将弹性力学中的理论应用到仿真中,使用移动最小二乘法计算应力、张力、弹性体力,使用张力状态变量来描述弹塑性变化,利用向量位移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可表现融化、分裂、聚合等弹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这些教育改革在促进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对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郝成民  刘湘伟  胡波 《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0):2321-2323,2326
计算机生成兵力(CGF)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智能性的复杂系统。传统的建模方法难以精确的描述其模型。Agent技术作为面向对象技术的延伸,为解决这类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应用基于Agent建模技术,建立了电子战CGF的层次模型,并解决了个体Agent模型设计中的感知、动作、决策及实现方法上的问题,最后讨论了用于设计聚合级实体的多Agent系统的组织结构、通信语言、通信机制及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energy-momentum conservation and local (differential) notions of gravitational energy in General Relativity (GR). On the one hand, I argue that energy-momentum of matter is indeed locally (differentially) conserved: Physical matter energy-momentum 4-currents possess no genuine sinks/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 (integral) energy-momentum conservation is contingent on spacetime symmetries. Local gravitational energy-momentum is found to be a supererogatory notion. Various explicit proposals for local gravitational energy-momentum are investigated and found wanting. Besides pseudotensors, the proposals considered include those of Lorentz and Levi-Civita, Pitts and Bake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we ought to have towards gravitational energy in GR mimics the natural anti-realism/eliminativism towards apparent forces in Newtonian Mechanics.  相似文献   
19.
In his 1785-review of the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Kant objects to Herder's conception of nature as being imbued with active forces. This attack is usually evaluat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Kant's critical project and his epistemological concern to caution against the “metaphysical excess” of attributing immanent properties to matter.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a slightly different reading by investigating Kant's pre-critical account of creation and generation. The aim of this is to show that Kant's struggle with the forces of matter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evolves around one central problem: that of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non-purposive forces of nature and the intentional powers of the mind. Given this history, the epistemic stricture that Kant's critical project imposes on him no longer appears to be the primary reason for his attack on Herder. It merely aggravates a problem that Kant has been battling with since his earliest writings.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18条宪法修正案是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唯一一条以限制个人权利为目的的条款。本文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出发,重点分析了在该条文制定过程中四种不同社会力量对条令通过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条修正案出台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